醫者講金不講心 誰憐市民看病難

有讚揚醫德的對聯云,「修合無人問,存心有天知」。但對於本港私家醫院來說,卻是不問猶自可,一問嚇一跳,有關注團體翻查多間私家醫院帳目,發現其年度收益動輒高達數億元,部分私院財政儲備超過二十億元,在肥到流油的情況下,私家醫院依然大幅加價,必然遭到社會各界猛烈批評。

醫院肩負救死扶傷的使命,並非純粹商業機構,尤其本港私家醫院大多由教會營辦,以非牟利名義運營,由政府提供土地及免稅優惠,不管從道義還是制度上看,都不應該經濟掛帥。但實情是,私家醫院的收入及財政儲備媲美上市公司,卻依然堅持調高收費,平均加幅遠遠超越通脹,部分服務的加幅甚至超過一倍。人們不禁要問,私家醫院賺取豐厚盈利之餘,有沒有負起社會責任?在儲備充裕之下大幅加價,又有沒有顧及市民的負擔能力?

面對各方質疑,私家醫院固然應該反躬自省,但歸根究柢,最大的問題仍是出在政府。近年來,當局口口聲聲發展醫療產業,卻沒有相應加強監管措施,在現行制度下,私家醫院名義上受《醫院、護養院及留產院註冊條例》監管,其實僅限於醫院處所、人手和設備方面,財政狀況及收費水平則完全不受管制。政府主動放棄監管權,私家醫院得以隨意加價,其財政全無透明度可言,在全港十三間私家醫院中,只有三間公開帳目。

本來,政府可透過增建私家醫院,加強市場競爭,迫使業者降低收費。只可惜,所謂醫療產業雷聲大、雨點小,○九年施政報告公布預留四幅私院用地,但一拖再拖,明年初才能就其中兩幅用地展開公開招標,餘下兩幅至今招標無期。正如關注團體狠批,當局以「唧牙膏」方式批出用地,漠視市民的醫療需要。

醫療產業寸功未竟,私家醫院瘋狂加價,市民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今時今日,醫療通脹高達百分之五至十,帶動醫保收費水漲船高,不少投保市民及商業機構被迫斷供,大量病人重投公共醫療系統,進一步加重公立醫院的壓力。難為當局大肆吹噓公私營醫療合作,希望藉以減輕公營醫療壓力,結果是兩頭不到岸,公院服務質素每況愈下,而私院收費遠遠超出公眾的負擔水平,基層市民陷入看病難的窘境。

雖然私家醫院聯會解釋,滾存巨額儲備是用於購買儀器及重建醫院,但人們見到的是,近年私家醫院不斷高薪挖角,以致公院人手不斷流失。調查顯示,本港公立醫院及私家醫院各擁一半醫生人手,後者僅提供十分之一醫療服務,顯而易見,公私營醫療人手嚴重失衡,是公營醫療亂象叢生、事故頻仍的一個主要原因。

醫者講金不講心,誰憐市民看病難?港府必須釐清公私營醫療的角色與責任,對私家醫院收費水平實施有效監管,推動公私營醫療平衡、健康地發展。否則,一個僅供外來者及富裕階層享用、大部分市民無法受惠的醫療產業,不要也罷。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