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小氣候:煲呔曾縮骨建屋大計

樓市狂飆兩年多,民意要求復建居屋之聲震天價響,煲呔曾卻硬生生將復建居屋的時間拖了兩年,到去年才提出一個「置安心」計劃堵塞萬民悠悠眾口。上周發表末代施政報告,終於提出復建「新居屋計劃」,疏導民間置業需求。不過,煲呔曾一方面宣布復建居屋,一方面又宣布未來五年供應七萬五千個公屋單位,即每年供應公私營樓宇單位達四萬個,巧合的是,當年的老董被喻為「八萬五」,今年煲呔曾縮骨一半,僅提供四萬個,是否樓市會避過九七年八萬五的衝擊呢?

按施政報告公布的居屋數字,每年平均僅有五千個居屋單位,首年應市者更只得二千五百個,比起○二年前每年的居屋落成量遠遠落後。煲呔曾雖保留了「置安心」計劃這條尾巴,但其供應量一樣稀少,可說對大局沒甚改變。故明眼人不難發現,施政報告公布後,地產界反應「正面」,足見計劃對仍然緊絀的樓市需求僅是杯水車薪,對地產界持份者當然也不可能有甚麼殺傷力。

正如煲呔曾在施政報告中總結的建樓量,每年房屋供應約為四萬個,又是一個硬邦邦的數字。更巧的是,這個數字剛巧是導致九七年樓市崩塌的八萬五建屋量約半,若說夕陽政府是無心造成,恐怕連小孩子也不會相信,既是有心而為,亦可見煲呔曾班子的如意算盤,只是期望新招對樓市有適當調節,制衡炒風效果只及當年一半即可,政策目標為龐大而無力置業的中下階層提供一個吊鹽水抽居屋的機會已足夠了。這正是施政報告制訂每年約四萬個建屋量的原因與背後哲學所在。

建屋量雖無甚殺傷力,有業者卻關注當局在報告中提出供應土地的新招,認為復建居屋或年供四萬單位的政策或未夠殺傷力,卻不代表報告沒有刀鋒。因為,政府消息人士談及供地的六項新招,如將工業地轉變用途、檢討新界荒廢用地、維港以外填海,甚至市區重建及收地等,其中重點正是工業地轉變用途,循此方法釋放的土地資源實在不容忽視。畢竟,香港地少人多,改善樓宇供應的源頭在於解決麵粉何來。自產業轉型後,本港閒置了不少工業地,若政府以簡易手法釋放這批形同荒廢的工業用地及改變用途,麵粉價大跌都有可能發生,誰說這不是一把利刃?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