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惠民政策=民粹抬頭?

顧問老師:Keith Leung

曾蔭權最後一次交功課,留下一籃子惠民政策如復建居屋、設立「廣東計劃」、援助青少年就業,故被譽為遲來的施政報告。近年來,每逢財政預算案和施政報告公布前後,社會上「派糖」、「手緊」之聲不絕於耳,派糖多或少都惹來批評,亦有人說市民不應伸大手板拎糖。究竟,公共福利政策是政府的責任,還是恩賜?

Q:近年社會不斷有聲音希望政府推出更多惠民政策,原因是香港福利欠完善?還是民粹主義抬頭?

A:兩者皆是。香港經濟環境轉變下,壟斷情況嚴重,打工仔改變現狀機會少。以往打工仔靠自力更生,去掘第一桶金的城市神話難再出現,而他們在勞動市場又欠缺議價能力,無法提升生活水平,自然希望政府幫助。另一方面,因香港政黨不會執政,毋須負責或理會惠民政策出台後的影響,故此他們落力向政府爭取惠民政策。

Q:低稅率是貧富懸殊主兇,還是香港賴以成功的經濟特色?

A:兩者皆不是。有人說低稅率導致貧富懸殊,因為資本家享受低稅率,但沒有履行社會責任,幫助低下階層改善生活;而政府收入不高亦使福利開支無法增加。但現時政府毋須依賴稅收,擁有極多的外匯儲備,故低稅率不會影響福利開支。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主因是資本家壟斷市場,經濟結構偏重金融市場,又欠缺第二產業,低技術階層無法追上經濟環境轉變,令貧富差距兩極化。至於香港成功並不純粹因低稅率,因香港有高質素人才、豐富商貿經驗、自由資訊開放,這些都是香港得以成功的經濟特色。

Q:面對全球化衍生的經濟、就業問題,香港繼續以「大市場、小政府」理念管治,是否可行?

A:「大市場、小政府」只是口號式標語,自九十年代起,香港已不再行「小政府」式管治,政府介入程度愈來愈高,派錢、福利和醫療等政策已影響社會運作。其實,若放眼世界,「大政府」時代已經回歸,美國、歐洲等政府皆出手干預市場運作,○八年金融海嘯,英美政府幫助金融市場復甦。以前,香港壟斷情況不嚴重,草根階層可靠教育向上爬。現在,全球化衍生的經濟、就業問題已成世界趨勢,小市民難再靠個人努力去改變大環境。港府應在策略和保障層面,協助市民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

延伸思考

1.社會大眾期望生活質素可以獲得改善,政府在這個情況上應擔當甚麼角色?

A:「三次收入重新分配」是全球政府改善民生的大方向,但港府並未做好這份工作。第一,要提升低下收入階層生活,例如實施最低工資,但港府拖延多年才立法推行。第二,提供公共福利保障,例如醫療和綜援。第三,要推動慈善文化,鼓勵各階層人士回饋社會,援助低下階層。

2.曾蔭權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計劃,留給下任特首,但大眾對這些計劃反應一般,下任特首應如何看待這份施政報告?

A:下任特首無責任完全履行,這一份施政報告只能作為一個大方向,藍圖,下任特首會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作修訂和重組。經濟環境大衰退或樓市大跌,曾蔭權的重建居屋計畫將無法繼續。正如董建華訂下的八萬五、中藥港和創意產業大計,曾蔭權皆沒有完全跟隨執行。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