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成也民望敗也民望

「民望於我如浮雲。」這是曾蔭權當年的名句。當時,捧場者認為此語瀟灑俊逸,有古賢臣之風;不屑者則嗤之以鼻,覺得此人從無民望可言,盡顯惺惺作態。以後幾年,果真民望翻騰,多番起伏,但曾蔭權依然安掌朝廷,穩居七百萬人之上。

這個「浮雲論」最近又被曾蔭權搬出來,為有史以來民望最低而破格高升司長之位的林瑞麟護航。

民望確像浮雲,虛無縹緲,無從捉摸,各式各樣的民意調查結果不一,難以理解。明明是我最討厭的政客,民望竟然攀升;我最尊敬的官員,居然名列榜底。

要得到崇高民望其實不難,只要事事跟隨民粹,不依原則,廣施小惠,迴避困難,則民望自高;擇善固執,迎難而上,雖千萬人,唯吾獨往,則民望難升。這是曾蔭權對民望高低的解讀,按此邏輯,欲當好官者,應以低民望為目標,方能顯賢臣風骨。

不過,市民的眼睛有時還是雪亮的。究竟官員政客是虛與委蛇,含糊帶混,抑或忠肝赤膽,鐵骨錚錚,日久見人心,不是可以胡混過關的。有人現在開始懷念,當年因民望太低而下台的特首董建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毋須全面否定民望的價值,市民總得要為官員政客經常作出評價,衡量他們參政的成績,作為褒獎也好,警惕也好,亦有一定意義。當官員者,施政時不能面面俱圓,特別是在為大局、為將來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有時必須逆民意而行,因而引發民怨,也是在所難免;如果本身庸碌無能,鼠目寸光,只憑巧言令色,藉而博取民望,定被市民背棄。

我們不必以林瑞麟的民望高低作為委任他為司長的唯一考慮因素,容我們拭目以待,以民望去評價他的能力、表現和忠誠。

前政務官譚榮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