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無邊的焦慮

焦慮能殺人。十七日,輔警蕭玉萍在荃灣警署吞槍身亡;二十二日,同為輔警的林家輝在葵涌警署以膠袋笠頭自殺。發生於短短六天裏的這兩起個案,事主分別因欠債或生意失敗選擇輕生。螻蟻尚且偷生,兩個正當盛年的男人卻決心赴死,足以想見財困引起的焦慮已使他們難以自拔。

焦慮會傳染。林家輝選擇自殺,很難說不是倣效同袍蕭玉萍。有鑑於數日內接連有輔警自殺,本港政治人物呼籲警方高度重視,及時主動支持有問題警員,並加以輔導。

近日網上一篇名為《紀念新股民劉靜淑君》的貼子迅速竄紅,同樣令人看到焦慮情緒爆發,在大眾中產生了感同身受的結果。這篇模仿魯迅先生《紀念劉和珍君》的貼子,講述了「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靜淑君」,在一個「並非正常股市」裏如何被奪財銷戶的遭遇,廣大股民讀來神傷,心有戚戚焉。

焦慮在蔓延。內地一家心理研究機構通過調查得出結論:快樂正離民眾遠去,而焦慮驟增,成為現代人的心理病。有人因失業而焦慮,有人因飲食健康而擔心,有人為所賺薪水趕不上快速增長的物價而煩惱,有人為子女的教育問題而愁苦,有人為社會不公而憤懣……

有專家認為,中國正逐步進入全民焦慮的時代,公民普遍出現焦慮症。若然焦慮症長期得不到有效的醫治與矯正,極有可能產生自殺,甚至報復社會、戕害他人生命的極端行為。內地如此,本港亦如是。從頻繁發生的家庭人倫慘劇,到以激烈行為衝擊和報復社會的案件持續高發,無不與民眾對現實的不滿和焦慮心理有很大關係。

焦慮被漠視。對於解決全民焦慮症,各方都試圖開出良方。令人憂慮的是,在看待焦慮症上,內地又有所謂專家拋出「階段論」:全民焦慮狀態是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國外如此,中國也莫能外。這種觀點無視制度公平公正和社會福利保障程度對公民普遍陷於焦慮的直接影響,而只是把焦慮症的解決,建立在個人自我調節以及專業層面的社會心理干預上。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情結,好比度日如年。」名曲《客途秋恨》的開篇名句,講的是男女思慕的個人情懷;而在這個悲秋季節,焦慮無邊、度日如年的感慨,反映的卻是社會病態。

傳媒人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