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港新聞自由是否已死?

顧問老師:Dennis Yeung

近月,傳媒業風起雲湧,如有傳媒誤報前國家領導人的死訊,最令人關注的是國家政要訪港期間,港府對傳媒採訪設關卡,及政務官空降港台的問題。新聞同業高呼新聞自由已死、編輯自主名存實亡。新聞自由是本港的核心價值,影響深遠,到底本港的新聞自由,是否正在收窄?

Q:文人辦報已成歷史,商人入資傳媒機構,對新聞自由造成甚麼改變?

A:過去多間傳媒的經營者都是文人,辦報宗旨是批判社會的不公義,勇於代弱勢社群發聲,不畏權貴。文人辦報的特色是提供社會大眾應知的新聞,而不是社會大眾想知的新聞。現時傳媒機構大多以商業原則運作,在老闆主導、盈利行先的原則下,為免影響廣告收入,或會報喜不報憂,無法完全反映社會真實一面。

Q:回歸後,港傳媒是否存在自我審查?

A:自我審查的確存在。主因是在回歸後中港商貿往來大幅增加,部分傳媒機構的投資者也有投資內地,他們與內地商界的關係千絲萬縷,擔心報道敏感題材會影響內地生意。

Q:傳媒是否純粹商品

A:不是。消閒娛樂的資訊,以商品形象包裝後推出市場,做法無可厚非。資訊性新聞絕對不能與商業因素掛鈎,要堅守傳媒的道德底線,要有風骨,因公信力才是傳媒的生存價值,故不能接受有償新聞。傳媒定要有社會良心,以整體利益作依歸。

延伸思考

1.若管理層干預傳媒機構的編輯自主,對市民有何影響?

A: 新聞工作是一項專業,有一套傳媒理論和新聞操守,不容干預。若編輯自主受到左右,資訊被過濾或加工,便會令新聞的可信程度下降,大大削弱市民的知情權。而且,當傳媒不再發揮監測政府或財團的角色,市民利益也受影響。

2.香港與內地關係愈趨密切,香港傳媒生態會否內地化?

A:兩地傳媒生態不同,內地傳媒報道時,要遵從官方立場,否則隨時被封殺;過往,香港傳媒的言論空間始終較為廣闊,不過,近期發現港府有效法內地當局的現象,限制本港傳媒的採訪自由,如以往的政府新聞處,只是負責聯絡傳媒及安排採訪,現時變成「官媒」,新聞處採訪後,將「新聞」發放給傳媒,顯示傳媒「生態」可能會「內地化」。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