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節日商品化,忘掉傳統?

顧問老師 Dennis Yeung

中國傳統節日表達各種情誼,不過在講求經濟發展的現今社會,節日已變成商機。市民歡聚的佳節,都是由鋪天蓋地的商品包裝而成,背後的深遠文化和動人情懷,也許漸漸被遺忘,如要犧牲傳統文化去換取經濟效益,值得嗎?

Q:如不好好保存傳統節日,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將會逐漸減弱,你同意嗎?

A:不同意。雖然慶祝傳統節日有助港人建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但這非唯一方法。真正令港人難以認同中國人身份是歷史問題。首先,港人在殖民地社會成長,對中國歸屬感自然會減弱。其次,一些歷史事件如六四事件及共產黨統治模式等,都令到香港人不願承認中國人身份。再加上在七、八十年代,本港經濟起飛,港人一直有大香港心態,本土意識太強也是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的原因。

Q:萬聖節、聖誕節,港人都會大事慶祝,中國傳統節日遲早會被西方節日取代,你同意嗎?

同意者,指港人視西方節日,如萬聖節、情人節及聖誕節等為全年重點娛樂節目,不但聯群結隊狂歡,商家更將節日重點包裝,如推出聖誕節套餐。

A:不同意者,指雖然香港是華洋雜處的社會,但香港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港人仍然會慶祝,會在大時大節吃團年飯,承傳珍貴中國文化。況且,年輕人在傳統節日如春節,都會三五成群逛花市、拜年,氣氛不比西方節日差。

Q:傳統節日商品化,能帶動節日氣氛,但又可能令傳統節日變質,你認為兩者有否矛盾?

A:沒有矛盾,兩者是相輔相成。所謂變質,其實是佳節慶祝模式的轉變,例如在慶祝產品上,加入新穎的科技或流行元素。慶祝形式各有不同,不代表會破壞該節日的原意。再者,商機有助推動傳統節日氣氛,市民互相送贈傳統禮物,或參加傳統慶祝活動,肯定有利保存傳統文化。

延伸思考

1.有人說,年輕人對中秋節的團圓概念愈來愈弱,原因何在?

A:首先,年輕人性格反叛、不愛受拘束,嚮往獨立自主,傾向與朋友歡度大時大節,認為這是獨立象徵。其次,對於團圓吃飯的看法,新一代父母與長輩不同,未必會要求子女共聚節日正日。

2.傳統節日正逐漸消逝,要承傳傳統節日,有何妙法?

A:首先,家庭育是最好方法。傳承有賴一代傳一代,長輩必須導年幼子女,中國人有何傳統節日,及節日背後的故事及習俗,尤其一些移居海外的家庭,更易入鄉隨俗,慶祝外國的傳統節日。此外,政府應加強育,在幼稚園的課程上,便要強調中國文化及節日習俗,讓新世代將基本的節日知識「入腦」。政府亦可將傳統節日列為公眾假期,讓公眾意識到不同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