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黑心食品的把關與監察

顧問老師:Dennis Yeung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本港大部分食品來自外地,輸港食品常發現有問題,先有台灣塑化劑事件、內地黑心食品,再有內地蔬菜重金屬含量超標。為港人把關的食物安全中心被批評對檢測食品安全後知後覺,往往是外地揭發,才被動式跟進,令本港一再被毒食品攻陷。

Q:過往常揭發問題食品,政府擔當甚麼角色?如檢討食物的安全規定,對社會有何影響?

A:政府是被動的監察角色,除為市民把關,也須定期審視現行標準,是否合乎食安最高標準。政府檢討規定對市民是好事,因他們無可能自行檢驗,只可信政府。入口商方面,加強檢驗有利正當商人,同時打擊黑心入口商。如政府把關,能防零售商因食品出事蒙受的損失。

Q:全球一體化,各國對食物檢測的量度指標都不同,你認為是否要統一?

A:統一標準只是理想,實行上相當困難。首先,並非所有國家都有具標準的儀器、檢測的經濟能力及具資格的檢驗人才。此外,即使統一標準,檢測也無法確保所有食品安全,故只有市民改善清潔及煮食習慣,才可減少病從口入的危機。

延伸思考

Q:1.你認為加強抽驗,還是業界自律更能保障食物安全?

A:業界自律更能保障食物安全。因為加強抽驗只是被動補救方法,甚至抽驗只是驗到樣本,並不能將問題食品一網打盡。因為業界自律才可杜絕黑心食品,可是要做到自律,幾乎是不可能,因為總有人為利益多用農藥,加快收成,最終受害的也是普羅市民。

Q:2.政府及國際組織在維持及推動公共衞生面臨甚麼挑戰?

A:首先,世界各地沒有統一標準,即使曾經有全球會議討論公共生問題,但多數流於空話,在實行方面卻各走各路,出現「彈弓手」。其次,各國無法確保食物來源的安全。因為部分國家希望推行食物安全規定,但農民卻不願意跟隨,因為他們謀生離不開土地,又要面對大自然的進逼,如蝗蟲危機,才逼不得己加重農藥。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