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國民教育抑洗腦教育?

顧問老師:通識科名師呂宇俊

教育局計劃於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將「德育及國民教育」列為獨立科目,於全港中小學全面推行,事件卻引來各界爭議,有人支持,理由是課程可讓學生多角度認識祖國,加強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和歸屬感;亦有人反對,擔心課程會淪為政府灌輸思想的工具和「洗腦教育」。教協早前訪問近二千名中小學教師對國民教育意見,結果昨日公布,超過六成受訪者擔心這科會成為洗腦教育。

Q:試解釋教育局計劃於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推行國民教育的動機。

A:港人的國民意識一直偏低,近十年,有感中國奧運成績出眾,加上經濟起飛,導致很多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如政府不趁機去刻意加強國民意識的話,日後將難以改變國民身份認同意識低的特點,因此學校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成立國民教育科,能循序漸進去增強新一代對國家的認識。

Q:教育局有否必要成立國民教育科去增加新一代的國民意識?推行不當,會否成為政府的「洗腦」工具?若不推行,有何建議?

A:開設國民教育科,內裏必定包含很多國家的歷史和重要人物的資料,這是身為中國人應該知道的常識。教授通識的教師,第一步就要令學生將國家基本資料「入腦」,讓學生有了基礎知識,才能展開下一步的評論階段,此舉亦不會產生被「洗腦」的質疑。此外,為減輕學生的壓力,學校可考慮不設立考試,免除學生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資料。

若教育局不推行國民教育科,其實還有一種有效教育方法可灌輸學生國民教育的概念,教育方法名為「隱藏教育」,即毋須設立明確的科目及教科書,硬性規定學生背誦,而是透過學校日常舉行的活動,包括升旗、唱國歌、舉行講座等,潛移默化及輕鬆地灌輸學生有關知識。

Q:「身份認同是社會建構出來的,因此國民教育對於下一代很重要。」你認同這句說話嗎?

A:身份認同是社會建構出來,所謂「社會」,就是包括一切日常生活的細節、工作環境及教育制度等,而教育是下一代最常接觸的渠道,因此教育對下一代的價值觀佔有極重要部分,設立國民教育,是下一代能否了解國家,甚至是否愛國的關鍵。值得一提的是,愛國與愛黨是兩個概念,身份認同是對國家的有何感情。

延伸思考:

1/你認為港人願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身份?原因為何?

2/調查結果顯示,不少教師都對國民教育有所抗拒?你認為是有所誤解,還是國民教育本身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