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堵塞與疏導

本地有大舜政策研究中心,前陣子別人問起名稱由來,有主其事者竟說,虞舜是大禹的父親。禹之前,中國實行禪讓制,唐堯讓位於舜,舜又讓位於禹,可禹不是舜的兒子;自禹而後,中國帝位才實行世襲制,做皇帝要不靠傳位,要不靠武力權鬥討來。

舜為甚麼讓位於禹,據說是禹治水有功。查實禹的父親叫鯀,同樣是治水專家,相傳堯命其治水,鯀用堵塞之法,到處築堤防洪,惟治水九年,水患未平,終被舜處死於羽山。

虞舜可謂賞罰分明,鯀和禹父子倆卻命運迥異,禹不過吸取了父親的教訓,不用堵塞,而行疏導之法治水,反而取得成功。中國由來稱太平盛世為「治世」,想這天下太平,說的不就是管治者要懂得治理之法,古代領袖首要工作是治水,現代領導人要搞好的可是政治。

政制局推動替補機制,可從局長到特首,每開腔都是要堵塞補選制帶來五區公投的「漏洞」,可局長立法態度顢頇,以為點夠票,便能強行通過立法,完全不予社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民間聯想到的便是當年的廿三條,但覺政府要堵塞的,何止選制漏洞,直是社會上悠悠眾口。

如果民望如浮雲,這民意也可如流水,民意是愈堵愈洶湧,便早該從善如流。當年的廿三條,今日的替補機制,推動法制的官員都沒跟得上大禹,用上疏導之法,反而試着一味堵塞。市民以為法例像洪水猛獸,這洪水卻泰半是由官員堵出來的。

徐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