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固可喜 名落孫山最徬徨

升學和就業,是人生大事。今年高考放榜,誕生了四名六A超級狀元,他們固然歡天喜地,成為公眾焦點。不過,狀元畢竟只是極少數,在芸芸考生當中,更多的是一張張茫然的面孔,苦思着未來的路向。今年高考,在超過四萬名考生中,近一萬九千人符合升讀大學的最低資格,創十四年新高,惟由於學位不足,估計有多達七千名達標考生未能入讀大學。至於其餘二萬多個名落孫山的考生,更是前路茫茫。

大多數考生當然希望升讀大學,可惜本地學位僧多粥少,今年未能圓大學美夢的達標考生竟佔總合格人數逾三分之一,可見本港大專教育發展跟不上社會需求,對此,當局難辭其咎。

成績達標而未能入讀大學,修讀副學士課程成為主要出路。但由於政策推行不當,這條路未必能為學生帶來光明前景,反而往往成為陷阱。

副學士是董建華時代好大喜功的產物,當時美其名為了紓緩青少年失業率,以及使六成青年接受專上教育等,說得天花亂墜,可惜當局眼高手低,思慮不周,自推行以來,認受性低、學費貴、銜接學位不足等問題長期無法解決。更要命的是當局缺乏監管,部分院校將之視作生意,濫開課程、濫收學生、濫加學費、教學質素參差,完全違背教育的真諦。副學士課程亂象叢生,導致許多學生畢業後即陷入升學無着、負債纍纍、就業困難的處境,被譏為「掘頭進士」。其實,當今社會人浮於事,連不少大學畢業生也難覓理想職業,何況副學士。

合格的考生尚且前路未明,不合格的二萬多學生處境更是艱難。要放洋留學嗎?所費甚巨,一般家庭難以負擔。想重考嗎?多辛苦一年、多蹉跎一年青春,再往大學的窄門擠,難有把握。報讀其他課程,出路又難以保證。至於投身社會,在大學畢業已成基本入職要求的情況下,中七畢業生想覓一份理想工作又談何容易。

莘莘學子對前路感到困惑,究其原因,除了與港府的教育政策失誤有關,整體施政理念也是問題多多。回歸後,當局一味向金融和地產傾斜,造成香港經濟結構畸形,早前吹噓甚麼六大優勢產業,至今依然無影無蹤,產業單一依然如故。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學生畢業後都能投身金融和地產業,否則大部分人根本學無所用,難以在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爬升階梯更是免問。這不但浪費教育和人力資源,更令新一代的不滿情緒升溫,影響社會安定。社會學者指出,近年八十後群起衝擊建制,其中一大原因即和青年出路狹窄有關。

歸根究柢,解決青少年求學、就業的出路問題,關鍵在於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多元化產業,再配合妥善的教育政策,讓青少年有更多選擇和發揮的空間。遺憾的是,特區政府一事無成,尤其本屆政府只餘一年任期,更加不可能有甚麼作為。年輕人面臨升學、就業的人生十字路口,怎能不感到徬徨無助?怎能不滿腹怨氣?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