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河魚塑毒爆燈

台灣的有毒塑化劑事件愈演愈烈,除食品和飲品受污染外,台灣有研究報告揭發,部分河川的河泥和淡水魚亦驗出高濃度塑化劑DEHP,有河泥及河魚體內塑化劑含量最高超標二至四倍,食物鏈恐遭塑化劑污染的情況令人憂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表示會向台灣了解情況。本地生物系專家預料,同類塑化劑污染問題將愈揭愈多,警告該等毒素會損害嬰幼兒的生殖器官發展,呼籲家長要小心為子女挑選食物。

台灣成功大學研究發展基金會最新「2010至2011年毒性化學物質環境流布背景調查」,團隊抽取淡水河本流、大漢溪、新店溪、頭前溪、大甲溪、北港溪、秀姑巒溪、基隆河、客雅溪、朴子溪及將軍溪等十一條河川底部沙泥及魚體樣本化驗。

結果發現,淡水河本流、大漢溪及新店溪底部沙泥的塑化劑DEHP含量,最高達每公斤二十三點六毫克,平均濃度亦達每公斤三點五毫克,五年激增四倍。河魚樣本體內的DEHP平均濃度為每公斤一毫克,但最高被驗出每公斤達七點五毫克,其中人口稀少的秀姑巒溪,河魚體內的平均DEHP濃度亦達每公斤二點六毫克。

淡水河成最毒河川

另被檢出含塑化劑的野生魚則包括吳郭魚(非洲鯽)、溪哥魚(寬鰭鱲)和石斑等。報告指出,河川上游魚體污染較低,中下游則污染嚴重。除了塑化劑DEHP外,魚體身上還驗出雙酚A等環境賀爾蒙,其中淡水河魚體檢出的塑化劑MBP(鄰苯二甲酸酯DBP代謝物),濃度也遠超其他河川的魚類,成全台最毒河川。

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黃港住坦言,報告結果屬意料之中,因塑化劑釋出污染環境後,會被雨水沖入河流或魚塘,過往研究發現很多污染物沉積在河底、魚塘及魚排底內。他相信魚糧亦可能是河魚受污染的源頭之一,因動物飼料的品質監控一定不及人類的食物嚴格,故摻入雜質亦不足為奇。

他強調,人類要進食很高劑量、多達數萬毫克的塑化劑才會損害肝或腎臟,但塑化劑卻可干擾人體內分泌,尤其造成男性生殖器官生長遲緩及發育不健全等問題,故胎兒至十一歲以下性器官未發育成熟孩童,均屬高危一族。他建議家長特別小心為子女挑選食物,「好多家長都鍾意日日煲魚粥畀BB食,雖然係有益,但最好唔好日日食,減低風險。」

港九新界海外漁業批發商會理事長許漢文對淡水魚亦含塑化劑感震驚,估計與飼養時受污染有關。他相信消息傳開後會影響淡水魚銷情,希望港府能盡快加強檢驗及澄清,以免影響市民對食魚的信心。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

吳郭魚

溪哥魚

台灣研究報告揭發,部分河川的河泥和淡水魚中亦含高濃度塑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