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不珍惜 成功申報亦枉然

龍舟競渡年年有,今歲盛況非尋常。昨日端午,本港多區舉辦龍舟比賽應節,其中大澳的「龍舟遊涌」尤其引人矚目,因為該項歷史悠久的慶典剛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雙喜臨門,意義非常。

本港向國家文化部申報的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審核後全部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大澳龍舟遊涌外,還有長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等。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表示,申報成功長遠來講對大澳社區發展及融和有積極意義,當局會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研究、宣傳及保護工作,並已委託大學和研究機構展開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預期明年上半年完成。

傳統節日源遠流長,是先人智慧與地方文化結合的精華。以龍舟遊涌為例,這項已有百多年歷史的慶典,是由龍舟拖着載有來自四間廟宇神像的小船在各水道巡遊,沿途燒祭品,保佑國泰民安,有濃厚的本土特色,深受市民和遊客的歡迎,與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及潮人盂蘭勝會一樣,讓現代香港與歷史連接,極具保育價值,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實至名歸。

令人遺憾的是,這類傳統文化活動多年以來一直得不到港府足夠的關注和支持,大多數由民間組織傳承和弘揚,有的甚至因為無以為繼,面臨失傳的危機。

譬如一年一度中秋夜舉行的大坑舞火龍活動,一直以來都是由大坑福利會獨力支撐,港府在財力、人力、物力和宣傳等方面鮮有支持。由於懂得紮龍和舞火龍樁腳的男丁愈來愈少,福利會惟有打破一百多年的傳統,讓女生當樁腳。遺憾的是,港府袖手旁觀,葉公好龍,只知將舞火龍申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卻對民間團體的窘境視若無睹,一旦紮龍和舞龍絕技失傳,這項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喜慶活動將從此消失。難怪有人慨嘆:今夜香江舞火龍,明月明年何處看?

港府在保育本土歷史文化方面口惠而實不至,「民間熱,官府冷」的怪現象屢見不鮮。其實,舞火龍隨時變「無火龍」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歷史古蹟遭破壞的例子更比比皆是,年前令全城嘩然的景賢里風波,便是其中的典型。

尤其為人詬病的是,當局只知申遺,不懂保育,空喊口號,行動欠奉,坐視主辦這類民間活動的團體在資源不足下自生自滅。當局二○○六年已提出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但普查行動一拖再拖,最快要到二○一二年才完成。單是普查已經拖足六年,要將本土歷史文化保育措施徹底落實執行,還不知道要拖到何年何月。

曾德成近日在其網誌談及大澳「龍舟遊涌」時稱,申報將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只是為了名分,而是為了讓珍貴的文化資產得以世代相傳、延綿不斷。本土傳統歷史文化是香港難能可貴的資產和財富,好好珍惜保護,善加承傳並將之發揚光大,是港府不可推卸的責任。若紙上談兵,光說不練,坐視傳統文化消失殆盡,將有愧於歷史,有愧於香港。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