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沙漠上的西九

昨天說到西九文化區之規模冠絕古今中外,其實也帶出一個關鍵問題──所謂文化者,從來都是隨着歷史演變,逐漸累積出來的,而不可能由當權者的意志打造出來。

在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文藝建築分散四處,這兒一間博物館,那兒一座歌劇院,整個歐洲就是一個文化區。香港的文藝設施不是不夠,而是沒有靈魂,一來欠缺歷史沉澱,二來因為港府長期漠視,文藝活動搞不起來。

此外,但凡成功的博物館,必然有一批或至少一件極具吸引力的展品,人們到巴黎羅浮宮去,衝的是蒙娜麗莎的微笑;到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去,可以看到維納斯的誕生;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乃由全球各地搜掠而來的奇珍異品。令人好奇的是,港府計劃在西九文化區興建大型博物館,到底要拿甚麼做鎮館之寶?難道不斷向內地及外國借貨不成?撇除運輸及營運成本不說,一年到尾求諸人,又借得到哪些精品?

若說西九文化區非建不可,則在之前提出的芸芸方案中,個人最喜歡的計劃,是建議將各項核心設施分布尖沙咀、添馬艦等地,誘使觀賞者穿梭維港兩岸,真正走入香港。可惜這項計劃不合官僚口味,早被港府踢出局了。

其實我想來想去也不明白,港府為甚麼非要在西九興建文化區不可。香港素有「文化沙漠」之稱,港府偏要在這裏興建偌大一個文化區,是為「沙漠上的雕堡」,這不是搞笑嗎?

林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