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券計劃添煩亂 免費教育方治本

港府○七年推出學券資助計劃,原是為了加大資助幼兒教育,可惜,有關計劃實施至今,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爭議多多,劣評如潮。教育團體批評學券計劃為學費設立上限,令幼稚園經營困難,教師薪酬受壓,人手流失日趨嚴重,窒礙幼兒教育。

誠如教育團體所指,教育局當年倉卒推出學券計劃,並設立五年不變的學費上限,但隨着租金上漲、通脹惡化,加上法定最低工資本月實施,不少幼稚園在凍結學費下還要給校工及清潔工加薪,被迫凍結甚至削減教職員的薪酬,以致資深教師大量流失,部分幼稚園的流失率更高達四成。為免情況進一步惡化,教育團體要求當局立即放寬學費上限,為全日制幼稚園提供額外資助,長遠則必須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

事實再次證明,當局別出心裁推行學券計劃,對受資助的幼稚園橫加設限,不但無法提升幼兒教育質素,反而添煩添亂,扼殺學校的發展空間,令其慢慢陰乾。自學券計劃實施以來,迄今已有超過一百間幼稚園結業,而參與計劃的非牟利幼稚園更成為重災區,造成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皆輸的局面。

事實上,學券制設計粗疏,欠缺業界共識,只是港府閉門造車的產物,實施第一天便已注定失敗。其中最大的不合理處,是將幼稚園一刀切分為牟利與非牟利,將前者拒諸門外,變相剝奪中產子女受資助的權利。但另一方面,基層家庭也得不到多少好處,透過以往的學費減免計劃,幼稚園學費最高可以獲得全額津貼,在學券計劃下反而要自行填補超出資助上限的學費差額,出現「因減得加」的怪現象。

令人費解的是,當局要改善幼兒教育,辦法其實很簡單,只要將目前的中小學資助模式擴至幼稚園,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既可節省行政成本,又可加強規管幼稚園,提升教育質素,更可減輕家長負擔,鼓勵生育,何樂而不為?例如澳門政府二○○五年提出計劃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出生率便逐年回升,這就是很好的經驗,澳門做得到,為何香港做不到?

香港其實不是做不到,問題是港府做不做而已。下學年開始,學券制每名學生每年資助額將增至一萬六千元,與幼稚園的一萬八千元平均學費相差不遠,即使提供全面資助,庫房每年也不過多花數億元而已。港府為了節省區區一點金錢,偏要別出心裁,捨易取難,最終弄巧反拙,可謂咎由自取。在此起彼落的批評中,教育統籌委員會去年發表學券制檢討報告,竟無視民間的反對意見,大肆吹噓學券制的好處,認為只須按通脹每年調整受資助幼稚園的學費上限便可繼續推行。

與其修修補補,不如推倒重來,學券制只是當局應付民意的一記怪招,無論怎修補也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實施免費幼兒教育才是撥亂反正之道。可以見到,學券制實施初期,共有一百三十間私立幼稚園轉為非牟利,至去年已有十間退出,至今更激增至近一百間打退堂鼓。幼稚園以實際行動對學券制投下反對票,難道當局還不覺醒?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