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小氣候:兩個罪魁搞殘公營醫療

是風起雲湧,還是骨牌效應?其實又有甚麼分別,公營醫療體系近日爆發的亂象,是長期過度承擔的必然結果。公院醫護人手不足,沉重的工作壓力總有到達臨界點的一天,就看誰開第一槍。屯門醫院內科醫生選擇「家醜」外傳,控訴人手短絀、工時過長,危害醫療質素,引起共鳴之餘,其他處境相同的公院醫生群起響應,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公院產科醫生繼內科醫生之後,昨日再向特區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避免公院產科無法應付龐大需求而被拖垮。參加聯署的婦產科醫生,包括多間公院的部門主管,顯示對服務現狀不滿的情緒,正由前線向中上層蔓延,以往扮演安撫、下情上達的部門主管,紛紛加入抗爭行列,矛頭指向醫管局和政府。這場公營醫療體系山林大火,已告一發不可收拾,但在醫療人手供應無法滿足現有需求的情況之下,醫管局和政府根本束手無策。可以說,公營醫療體系弄到如斯田地,煲呔曾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鑊昧於現實,當年盲目容許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急急擴大私營醫療體系,正是種下今日惡果的兩個罪魁。

煲呔曾當年入主禮賓府之後,認為本港出生率下降,將會損害人口質素,一方面鼓吹「生三個」的新家庭計劃,又對隨着內地推出個人遊,不少孕婦來港產子取得居港資格的情況採取中門大開政策,認為這些在港出生的內地父母子女,日後移居香港,有助本港人口年輕化。

政府對內地孕婦來者不拒,導致與本地孕婦爭奪產科床位的荒謬現象,食衞局與醫管局才急急推出內地孕婦來港產子須經預約及收費制度。內地經濟發展蓬勃,收費根本阻止不了來港產子的熱潮,更反過來合理化跨境產子的不正常行為。內地錢多人多,本港醫療體系多多益善,正是助長內地孕婦蜂擁而至的原因。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龐大需求,政府見獵心喜,進一步鼓吹私營醫療體系擴展。煲呔曾推出的六項優勢產業之一正是醫療服務,周一鑊做了推手,全方位大搞私營醫療產業化,這幾年私院大舉向公院挖角,以更高的薪酬、較佳的工作環境吸引大批資深公營醫護人員轉職。今日的局面,源於煲呔曾與周一鑊當年的拍腦袋決策,未有檢視醫護人手供應能否配合向內地孕婦招手,以及所謂醫療產業化的發展。周一鑊較早前聲言,可以增加醫科生名額紓緩人手,如此後知後覺,足證當年的決策多麼草率。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