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蛋生雞 雞生蛋

可加可減機制,計數的主要是兩個數據:一個通脹,一個行業工資水平。結果,通脹時年年加,通縮時不願明確減價,說是多推優惠,顯然取消優惠比喊加價容易得多。

物價和人工,說的便是經營成本,是私營企業釐定貨品價格的準則。但公共事業,影響民生,便不能不兼顧社會責任,要在盈利與社會責任之間取得平衡。問題是這公共事業說經營成本年年增加,卻照樣年年錄得豐厚利潤,在厚利之餘又年年提出加價,說加就加,因為有機制讓它加嘛!

成本增加,利潤照樣豐厚,其一是實行機制時的起始價格定得太高,偏離成本所需;要不然,除了鐵路本業,便是港鐵在沿線上蓋物業、在衍生事業如八達通等獲利甚多。好比蛋販原本賣蛋,後來養了幾隻雞幫忙下蛋,卻發現賣雞比賣蛋利潤更豐。港鐵的物業收益和鐵路收入,實際便是蛋生雞,雞又生蛋,要說票價釐定,便不能不看港鐵的整體收益,而只說鐵路的經營成本。

有鐵路便有上蓋物業,有物業便有龐大的鐵路客流,蛋生雞,雞生蛋,於港鐵是如意算盤。可於小市民,港鐵一加,其他交通工具也加,隧道又加,運輸成本猛加,各類物價便跟着加,彷彿也是蛋生雞,港鐵這加價,最終便成了「蝴蝶效應」。

可加可減,說得動聽,實際卻單從經營者的角度看,只看到經營成本,票價鐵定是只加不減;但從使用者的角度看,港鐵票價的加減釐定,怎不是與公共事業的實際盈利和服務質素掛鈎?

徐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