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風愈吹愈烈 港府有求必應

通脹猛虎來勢洶洶,衣食住行無一不加,其中公共交通工具成為帶動加風的火車頭。今年以來,運輸署已悄悄批准二十六條專線小巴加價申請,另外一百一十八條專線小巴亦正等候批准加價,一場更猛烈的加風蓄勢待發。

年初大欖隧道加價,儼然為公共交通加價潮揭開序幕。目前,九巴、龍運巴士、的士及電車正排隊等加價,基層市民早已被生活重擔壓得喘不過氣,如今公交機構再加一腳,無異百上加斤。

諷刺的是,交通工具輪流加價,市民固然怨聲載道,但運輸業界本身亦是滿肚怨氣。昨日又有運輸業團體發起慢駛遊行,抗議油公司操控油價,令他們須透過加價彌補成本上升。其實,油價加快減慢的問題已困擾本港多年,類似的抗爭行動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可惜的是,儘管業界一再要求港府加強監管,卻始終得不到積極的回應。羊毛出在羊身上,油價不斷上漲,運輸業成本增加,最終難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公共交通工具加價申請排山倒海而來,升斗市民苦不堪言,港府不但沒有體恤民情,反而扮演黃大仙角色,對所有加價申請有求必應,實在是咄咄怪事。正如有民間監察組織指出,專線小巴加價申請全由運輸署說了算,無足夠平台諮詢市民,亦毋須經立法會討論,不少乘客要到新收費生效後才知道,整個審批過程毫無透明度可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公共交通工具加價,小市民只能任由宰割。最荒謬的是,不少機構明明賺大錢,依然加價不甘後人,例如港鐵,去年勁賺逾一百二十億元,按年增長兩成半,仍然揚言將會根據可加可減機制加價,港府作為港鐵大股東,對此竟無動於衷,坐視不理。又如東隧,在累積盈餘數十億元下仍申請大幅加價四成,簡直是飛擒大咬。港府逢加必批,難怪有人揶揄,批准公交加價,已成為現時行政會議的唯一職能。

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公交機構的加價申請,港府不是推說「市場行為」,就是以「商業決定」為擋箭牌,藉口雖多,結論只有一個,就是政府甚麼事都不想做。對此,人們倒想問一句,如果一切悉由市場自己決定,任由公共事業機構自行定價,政府還有何存在的必要?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公共運輸票價涉及基層市民的福祉,市場行為也好,商業決定也罷,都不能成為港府無所作為的藉口。其實,當局要出手壓抑公共交通加風,辦法多的是,關鍵只是做與不做而已。有人建議,港府應盡快回購東隧及西隧,然後連同紅隧一起大幅減價,甚至免費開放,以此迫使交通工具減價;也有人建議,港府應將港鐵私有化,然後大幅減價,迫使其他交通工具跟隨。只要雙管齊下,交通費高企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事實上,港府坐擁大量財政儲備,與其派錢派到怨聲載道,不如用來解決交通費等實際的民生問題,對紓緩通脹及民怨都有立竿見影之效。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解決交通費年年上漲的問題,決不是沒有辦法,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無論如何,港府若繼續對民困視而不見,繼續縱容公交機構予取予求,最終必將自食苦果。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