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超越不意味全改變

日本官方前天承認,中國去年GDP總量超過了自己。數據顯示,兩國GDP相差四千零四十四億美元,這大約相當於中國東部一個省一年的經濟總量。

從國家意義上說,這一超越意義不尋常。自從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中國在亞洲一直被日本力壓。當年,清朝正是被甲午海戰的慘敗打醒,不得不積極尋求變法之途,並始終將學習的榜樣定為身邊的這個鄰居。而日本,則為中國培養了眾多的民主鬥士,武昌首義的成功,以及中華民國的建立,實事求是地說,日本功不可沒。但其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又將中國推入泥潭。中國改革開放後,日資是西方世界來華投資的主力軍。百多年歷史證明,中日之間存在着亦師亦友亦敵的複雜關係,關係的背後,則是中國弱、日本強的實質。

現在,中國經濟已經一舉超越了日本,其暗含的兩國關係發展趨勢也已經露了苗頭。客觀評價這一超越,GDP多出日本,只能說明中國的經濟總量較大;在人均GDP比較上,中國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這就是說,中國只說得上是個經濟大國,日本卻是經濟強國。大的排位變化,強的序列未改,說明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在本質上只是開始改變,卻遠遠沒有到顛倒乾坤的地步。這意味着,中日之間過往的複雜關係,仍將是兩國相處主基調。只是,中國經濟的「大」,多少會加大些許北京聲音的音量;至於東京是否領情,則是另外一回事。

就更廣泛的意義來說,中國GDP總量升至全球第二,意味着中國要擔負更大的國際責任。北京過往以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為理由,對國際諸多事端採取迴避和跟風的邊緣態度。

經濟總量超越日本後,北京不能再抱持「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的縮頭戰略,而應該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更有效地利用手中的發言權和定價權,在世界舞台上亮出中國聲音、中國模式,為解決全球各種問題提供參考。

中國經濟超日正趕美,北京亟待有的放矢地調整發展戰略。正視現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為根本。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