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是春晚還是晚春

每逢農曆年三十,中央電視台都有春節晚會,簡說「春晚」,香港看得到中央台的家庭,也能看春晚。春晚啟播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着電視普及,已逐漸成了陪伴全國人民守歲的必然節目,節目形式也愈見定型:就是幾段名角的小品,加幾段名嘴的相聲,加幾個中港台名歌星的獻唱,再加一兩場少數民族或者弱勢群體的才藝表演,這便是春晚,一演二十多年,近幾年觀眾似乎看膩了。

觀眾說春晚,不是庸俗,就是拜金。小品、相聲內容說是諷刺時弊,內容卻總離不開揶揄農工階級、低下階層;邀港台名歌星參與,晚會不過是政治需要,歌星不過是商業所需;讓少數民族、弱勢群體軋一腳,也不過是為和諧社會塗脂抹粉。

簡單說,春晚的組成,就是大腕死命把持,小角爭相獻媚;尤有甚者,表演過程硬插商業元素,背後都是金錢遊戲。所謂春晚,不就是權力與金錢雜交的社會產物,已經爛到荼蘼,像花街神女,韶華漸遠,成為「晚春」!

看批評,如果是網民偏見,顯然也有道理在;如果是觀眾心聲,那為甚麼還要看,讓這個春晚自詡觀眾十億?

不就是過年嘛,不看這個,能看甚麼!「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中國人大過年,值得恭賀的就是個大團圓,從前是圍爐夜話,不過現在圍着電視屏幕。就算人在外,異鄉遊子,親朋好友透過觀看同一節目,也好比聚首過年。春晚好看,便圖個歡樂;不好看,也是新正頭的談資,批評一下,說的人也還是歡樂!

徐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