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小氣候:基金津貼何異官商勾結

財政預算案諮詢拉開序幕,樓市、股市交投暢旺,再加上經濟向好,為庫房帶來較預期更佳的收入,會計界連日落注碼,對庫房盈餘的評估,最保守都超過五百億元,特區政府再迎來一個千億盈餘豐收年,政黨及團體瞄準盈餘開出的紓困銀碼也愈來愈高。近日,有政黨拋出三百億元的「公共交通收費穩定基金」建議,只看政圈近期各式「基金」、津貼建議有如洪水湧至,政黨團體如此熱心不外是博「成功爭取」的Sound bite,納稅人有何好處?辛苦繳稅卻被順手牽羊去津貼私營機構,此風怎可長?

近期政黨及團體陸續提出一系列減稅減租減差餉的聲音,林林總總多不勝數,比較特別的是建仔日前提出的三百億元「公共交通收費穩定基金」,這個以公帑減低港人交通費開支的建議,表面看不失為一大德政,尤其是通脹高企下,平抑交通費,可收減輕市民生活負擔壓力的對沖效果。

然而,「公共交通收費穩定基金」對小市民固有好處,其效益卻遠遠比不上對各大公共交通機構,因為公共交通機構從此打開高幅加價之門。更危險的是,此例一開,以公帑津貼私人機構加價也走上不歸路。

特區政府若以公帑補貼交通費,一般做法是有關補貼金額先交到各公共交通機構手上,然後由這些交通機構扣除名目繁多的行政費、運作經費等,七除八扣後再折算出些微零頭減票價。政府的基金雖然高達三百億元,但落到市民手上也難免小恩小惠,既如此,當局為何不直接退稅予納稅人﹖為何要繞彎讓公共交通機構過河濕腳呢?

遺憾的是,政黨團體向政府遞交的建議中,不乏有關成立基金、提供津貼的構思。這些慷納稅人之慨的建議,不錯,是針對民生困局提出,多少能讓市民受惠。只是,市民也幾乎是款項的最後受眾,其間經過多少程序及層層架構蠶食公帑。特區政府接受有關建議時應三思,政黨及團體更不應追求「成功爭取」隨意拋出形同助長官商勾結的粗淺建議。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