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又是一場鍍金秀

神州聽雨:又是一場鍍金秀

不能不說,在改進備受詬病的吏制方面,中央組織部自李源潮執掌後確實花了不少心思,其中一個大手筆即為年中啟動的內地首個中央與地方官員雙向交流任職制度。

官方強調,今次的「任職」與以前的「掛職」完全不同。「任職」是扎根當地,「掛職」是待待就走。

目前,首批六十六名廳局級下派者均已履新,據人民網日前公布,他們任職的崗位或為副省級城市的黨委常委及副市長,或為地級市黨政正職,或為省直部門正職等。有中央部委內部人士稱,此次下派,做得好有回京之日,做不好則永留地方。

中央官員普遍存在「三門」現象(出了家門進校門、出了校門進官門)。有調查數據指,現任中央廳局級官員中,高校畢業後就一直在中央工作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四點六,其餘基本都是高校畢業後到地方任職再升遷入京者──中國因為種地、做工、做買賣(官企不算)出色而為官者,歷代罕見;最近的例子,大概就是當年修建人民大會堂的那個小木匠李瑞環。

此次「任職」與過往「掛職」換湯不換藥的關鍵一點是,遵照吏制傳統,「任職」官員將來的政績考核,如何算好、如何算不好,相關標準仍然秘而不宣,百姓無從得知。對於官員考核的標準,百姓唯一的知識就是:「上司話你得,你就得,唔得也得;上司話你唔得,你就唔得,得也唔得。」百姓仍然連評價官員「好」與「差」的標準都掌握不了,更遑論對官員行使監督權了。

權力,作為一種決定他人利益的資格,具有排他性:不能治官,就被官治。故民眾有理由相信,中組部這次派遣一眾脫離百姓生活、懷揣回京念頭的「三門」官員到各地掌權,或許難逃鍍金秀的宿命,再度成為部分官員積累些政治資本,搜刮點民脂民膏,對治下無擔待、為官長畫大餅的歷練之旅。

由此想到,去年十月十九日,李部長已在《人民日報》刊文指出,「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權力和利益關係的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

所以這一次的吏制改革,李部長,操心了,真的不是你的責任。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