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立體中環 今日有得睇

1858年立體中環 今日有得睇

百年前的中環畢打街、本港第一代大會堂、以草棚搭成看台的跑馬地馬場……香港開埠百多年來,如何由一條小漁村演變成國際金融中心,今日終可透過一批彌足珍貴的照片,穿越時光隧道,重現眼前。由十八名本港著名攝影師舉辦的「香港攝影節2010」,由即日起展出約一百張香港十九世紀風貌照片,當中更包括本港現存最久,攝於一八五八年的立體中環風貌照。

本港歷來最大型的跨區主題攝影展覽兼首屆「香港攝影節2010」,由即日起至下月舉行,共有九個主題展覽,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在前中區警署建築群舉行的「香港最早期照片展」,合共展出約一百張香港十九世紀風貌照,該批攝於一八五八年至一八七五年的照片,全部由法國、美國等多個博物館蒐集回來。

香港攝影歷史學家黎健強表示,早於一八四五年已有外國攝影師在港開設影樓,但現存最早的本港風貌照,則是由瑞士攝影師洛席葉於一八五八年在中環拍下,即現時遮打花園及雪廠街一帶,相片中雖然僅得一片大草地,站立着一名車伕,市民卻可透過相片深深了解當時歷史。

帳篷作黑房 陽光下曬相

「你可以見到相中嘅太平山光禿禿,因為英國政府隨後至引入唔同種子,將太平山種滿樹木,原本嘅太平山只得青草,而相片前方企咗一個車伕,亦是當時交通系統發展嘅標記。」黎並說,相片採用了當時先進的立體拍攝技術,以雙鏡頭相機拍下兩張位置稍不同的照片,透過特製立體眼鏡,令相片出現立體感。

除中環外,當時的香港由於未經填海,岸邊地方較少,風貌與現今大有不同,當時位於海邊的大會堂建築群,已有齊圖書館及劇院等,是英國人當年的社交中心。

黎健強笑說,百多年前的攝影師受「濕版攝影」技術所限,要在玻璃底板滴下液態物料後數分鐘內完成拍攝工作,否則化為烏有,為沖一張靚相,更要把帳篷搬至拍攝地點作黑房,然後在陽光底下曬相,過程相當複雜,故今次展出的相片實在非常珍貴。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

一八六○年的香港,建築物充滿殖民地色彩。

本港最早期的立體風景照攝於一八五八年,以太平山為背景,當年遮打花園位置只是一片草地。

透過特製立體眼鏡,相片會出現立體感。

打小人勝地銅鑼灣鵝頸橋,昔日是堅拿道東河。

這些樓高數層的樓房,是開平人建築的平房及碉樓。

木球會旁邊的大會堂,為英國人當年的社交中心,設有宴會廳、博物館、圖書館及劇院。

照片展上展出一九六○年的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