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小氣候:庫房水浸須紓民生艱困

政情:小氣候:庫房水浸須紓民生艱困

美國印鈔救市,令本港資產價格飆升及股樓交易量大增,庫房先行得益,僅上半年幾項政府主要收入已較全年預算多出最少五百億元。然而,通脹急升及人民幣升值亦令普羅市民生活壓力大增,樓價急升更引發租金上漲、百物騰貴,市民是否只有「硬食」通脹一途呢?官富民窮,正是庫房開倉紓困的好時機,政府與其挖空心思搞關愛基金,不如及早研究開水閘濟民更實惠。

政府早前公布截至十月的政府帳目,雖未反映美國次輪量化寬鬆政策(QE2)的熱錢因素,但數字顯示,四月至九月的首六個月地價收入已錄得逾五百三十一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出近十二倍;來自物業及股票的印花稅亦高逾二百三十二億元,較去年同期亦高出一成二;另一項激增的是汽車首次登記稅,半年收入高達三十三億元,較去年同期急升五成九。三項主要稅收大豐收,部分更已接近或超過去年全年收入。

資金熱潮同時亦帶來了高通脹危機,政府原本預計今年通脹率僅為百分之一點五至二點三,但今年首九個月人民幣升值已超過百分之二,來自內地的貨品又為本港帶來輸入性通脹,當內地通脹率亦急速地向百分之四進發時,本港高通脹已成了摧毀民生的一大殺手。

過去幾月,租金、交通費、能源價格持續上漲,柴、米、油、鹽、菜價錢亦呈升勢,通脹不再是溫和的經濟數字,而是逼人的生活包袱。一般經濟體可以利用財政措施調劑通脹,如內地透過加息遏抑,本港卻因受制於聯匯制度,只能硬性輸入外國的通脹,並因人民幣匯價猛升再受壓,基層家庭備受煎熬。

目前的經濟現狀十分弔詭,政府坐擁豐厚儲備,港人卻被迫硬食通脹。政府真的無招可出?財政政策有局限,不代表行政措施也無門,事實上,政府擁有巨額儲備及意外收入,既然無法透過財政政策減低市民的損失,理應換一條路徑,以行政手段將庫房的額外所得回饋市民,紓緩市民在高通脹下的沉重生活壓力。

現在距離明年預算案還有三個月,目前推出紓困措施的機會似乎是零,但通脹直撲全港,政府實有必要研究疏財之道,否則,這個寒冬對港人來說真的很冷。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