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海隧的第十個方案

如刀集:海隧的第十個方案

三條海隧若以地理位置計,當以紅隧最省時間又省能源,理應最有市場價值,可以收取最高費用,偏偏現今紅隧卻收費最便宜。如果不是紅隧的供應不敷需求,車流過大,按市場競爭法則,東、西隧本應減價才有生存空間;但因紅隧無法負擔,才會有東、西隧「以價貼量」,不斷加價的情況出現。顯然,政府當年在處理兩條私營海隧的專營條款和在車流預計上有所失誤,才會造成市民今天過海,要不花高昂費用,要不花更多時間。

無可否認,紅隧加五元,東隧減五元,「紅加東減」方案理應有調節車流的效果,但很多市民卻不表認同。可見政策的推動,除了重視效果,更不能悖離政策的原意;市民的原意是反對兩條私隧不斷加價,造成紅隧堵塞,不單着眼車流,也着眼價格。而方案雖達致東隧減價,卻同時讓紅隧加價,結果政府雖說是補貼東隧,但計起數來,卻隨時可能更添盈利,把改善車流的自身責任和私隧機構的社會責任,變成市民的責任,一舉換成市民的真金白銀。

「紅加東減」方案,顯然有把過海隧道收費推回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意思。若仔細檢視方案的後續細節,可發現至二○一六年,即東隧交還政府之年,紅東兩隧的收費會一舉拉開,變成紅隧超貴,東隧不便宜,到時政府兩隧在握,反而可獲得豐厚利潤。因此,政府如果真有意負起責任,就算不回購兩條私隧,其實還有第十個方案,就是紅隧不加,東隧一舉減十元,全由政府補貼。

徐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