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小氣候:不謝施政報告 巧殺政治辯論

政情:小氣候:不謝施政報告 巧殺政治辯論

施政報告出籠半個多月,立法會日前(二十七日)一連三日辯論報告,議員針對港府無力遏抑持續高燒的樓市大肆批評,泛民議員亦各出修訂絕招,將按傳統由內會主席劉健儀提出的致謝動議大修大改,劉日前拋出把「致謝」動議改為「察悉」動議的要求,引起政圈熱話。

這一改雖然只是兩字之差,卻有顛覆議會百年傳統和徹底去除施政報告辯論政治騷的實際功能。影響的不是說不說「謝」,而是議會辯論施政報告的性質與定位。

立法會就施政報告展開辯論的致謝動議是港英年代保存至今的少有傳統,只是回歸後出現了質變,立法會十三次(年)辯論中,有八次否決致謝,另有兩次僅通過遭議員左刪右改的致謝。真正獲致謝的施政報告僅有三份,一次還是臨時立法會年代。更令港府尷尬的是,致謝動議的投票結果彷彿成了施政報告的評分,不時令港府尷尬非常。因此,建制派○一年曾提出討論修改致謝動議的字眼,當年沒人關注,劉健儀日前再提以中性的「察悉」取代「致謝」,爭議遂起。

議案改變兩個字,是大件事還是小兒科呢?現時議員除以贊成或反對票表示對施政報告的支持與否外,還會修訂議案措詞,如加入「對特首或政府表示遺憾、譴責」等字眼。如果「致謝」變成「察悉」,以上的政治表態也相應變得不倫不類。

因為市民依辯論量度報告合格與否的簡單功能或不復存在,當原議案變成「本會察悉行政長官向本會提交某某年度施政報告」,議員如投反對票,便成了「本會沒有察悉當局提交施政報告」,荒謬且無理。即使議員巧妙地加一條尾巴,即「本會察悉報告,予以反對」,做法也十分粗疏,更可能令施政報告中有益的建議被政治較勁扼殺。有時候,議員表面只想對致謝動議動小手術,「察悉」的中性表述卻令議員無從表態。

英式議會操作從來都注重文字工夫,議案措辭便是一例,這次兩字之異,竟產生如此迥異的政治影響,似乎議員爭論是否致謝時,或該了解一下市民希望施政報告辯論功能與定位如何,然後才去拿捏字眼。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