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升溫乏對策 誰憐蟻民雪上霜

通脹升溫乏對策 誰憐蟻民雪上霜

古人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只須稍為改動,就可反映如今香港人的處境:「通縮,百姓苦;通脹,百姓苦。」在通縮期,香港經濟疲弱,打工仔備受裁員減薪之苦;如今通脹重臨,升斗市民還未喘過氣來,又要面對百物騰貴的沉重壓力,同樣苦不堪言。

統計處最新數字顯示,剔除一次性紓困措施後,本港九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百分之二點二,創一年半以來新高,其中民生用品的加幅尤為顯著,除了食品、雜項及交通開支漲幅高於其他類別外,電力、燃氣及水類別的漲幅更高達百分之十六點四。本港通脹有逐漸升溫的迹象,市民生活負擔日益沉重,於此可見一斑。

很明顯,新一輪通脹主要由內地及外圍因素造成。國家統計局前日公布,九月份通脹率達百分之三點六,創出兩年新高。內地通脹拾級而上,香港當然無法獨善其身,尤其日常用品不斷漲價,對基層市民影響最大。有學者預測,受內地生產成本上漲及人民幣升值影響,供港食品勢將進一步漲價,推高整體物價。有罐頭經銷商更事先張揚,日前已收到內地供應商通知,大部分肉類罐頭下月最少加價一成。

更不堪的是,由於美國經濟表現欠佳,聯儲局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呼聲高唱入雲。在美元持續貶值、大量熱錢湧入之下,金融市場熱火朝天,資產泡沫愈吹愈大,香港除了面對金融風險,也面對難以估計的通脹壓力。

經濟有興衰周期,通脹本是正常現象。回歸前,香港也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通脹期,惟因當時經濟繁榮,打工仔的薪酬水漲船高,所以通脹對市民生活的影響不大。然而,今次通脹主要由熱錢吹起,沒有實質經濟因素支持,由於實體經濟表現與投資市場背道而馳,市民的收入不見顯著增長,開支卻急速增加,生活水平自然每況愈下。

事實上,在目前這種陰晴不定、乍暖還寒的經濟環境中,香港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只能在中美角力的夾縫中掙扎求存。眾所周知,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不可能以加息壓抑通脹,所以,推出扶貧紓困措施,盡量減輕基層市民的生活壓力,是港府對抗通脹的唯一辦法。

必須指出的是,通脹具有自我催化的特性,當民眾預期通脹會惡化時,往往傾向提早購入商品,進一步推高物價。人民銀行趕在通脹數據公布之前加息,便反映內地當局正視通脹問題,希望透過提早加息安定民心,降低通脹預期。同理,港府推出措施應對通脹,亦是宜早不宜遲,等到通脹尾大不掉,任何努力只能事倍功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七至○八年間,香港通脹持續惡化,當時就是因為當局欠缺危機意識,太遲推出紓困措施,才令通脹一發不可收拾,民怨沸騰,以致鬧出「愈派糖,民望愈低」的笑話。如今通脹猛虎崔護重來,港府依然如老僧入定,未能提出任何應對方案,不能不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