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視假藥害人 無異自拆招牌

坐視假藥害人 無異自拆招牌

本港消費陷阱無處不在,旅遊會籍、層壓式推銷、預繳式服務等,不一而足,部分無良商戶連關乎市民生命健康的藥物都不放過,平貨貴賣有之,以次充好有之,以假亂真有之,消費者稍一不慎,輕則蒙受金錢損失,重則有性命之虞。

昨日是首屆「全球藥物安全日」,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展開活動,教育市民安全用藥。其實,安全用藥固然重要,但確保市民能夠買到安全藥物更加重要。消委會數字顯示,本港涉及藥物的投訴由○八年的三十二宗,上升至去年的四十二宗,今年頭九個月則有二十二宗,當中約三成與銷售手法、虛假說明及價格有關,甚至有店舖以「偷龍轉鳳」的手法,以次充好,欺騙顧客。

消委會接獲的投訴數字,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並不能反映不良商戶欺騙顧客的實際情況,特別是不少旅客中招,往往礙於人生地不熟而投訴無門,有的則在離港後才發現受害,只能不了了之。早前有台灣旅客不滿藥房出售的藥膏較市價貴三倍,與藥房職員發生爭執,雙方更一度發生推撞,事件經旅客拍成短片上載網絡,引起廣泛關注。究竟還有多少類似爭拗未被曝光,誰也不知道。

「醫藥為用,性命所繫」,消費者買貴藥最多是金錢損失,但食錯藥的後果則可大可小。無良商戶連哄帶騙,以次充好甚至出售過期藥、假藥,並不是謀財那麼簡單,而可能是害人性命。鑑於假藥氾濫,消委會正與海關研究推出「點名」機制,公布被法庭裁定銷售或供應假藥罪成的商舖名單,讓消費者知所警惕。消委會承認,目前本港並沒有一套有效監管機制處理藥物銷售的亂象,港府必須盡快修訂《商品說明條例》,加強監察藥物製造源頭和銷售渠道、增加抽查市面藥劑製品等,多管齊下,更好地保障消費者。

事實上,在香港假藥食壞人的新聞幾乎無日無之,單以偽劣壯陽藥為例,每年有幾十宗市民服用後不適個案。過去三年,海關發現至少八十九間藥房涉嫌賣假藥,去年就檢獲七萬多件冒牌藥物,假藥問題的嚴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更有甚者,隨着近年科技進步,網上銷售藥物大行其道,消委會今年收到的藥物銷售投訴中,約兩成四涉及網上銷售,而去年全年僅一宗而已。然而,當局在監管網上銷售藥物方面交了白卷。本報較早前揭發有人在拍賣網站兜售需醫生處方的減肥藥,有人甚至安排買家到外國求醫和配藥。有醫學界人士警告,網上出售的藥物,在來源及儲存方面均沒有保證,市民隨便服用,要冒很大風險。

說到底,要徹底杜絕假藥,必須從堵塞法例漏洞、加強執法着手,僅由消委會公布不良藥房名單,等於將辨別藥品的責任推到消費者身上,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近年來,人們對「中國製造」缺乏信心,不少內地客轉而來港購物消費,藥品正是搶手貨之一。當局繼續坐視假藥害人,不僅拿市民的生命安全開玩笑,連本港辛苦建立的「正貨之都」、「購物天堂」美譽亦勢將毀於一旦,這不是自拆招牌又是甚麼?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