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源頭活水 小惠難紓民困

未見源頭活水 小惠難紓民困

孔子說:「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用這句話來形容港府,可謂恰如其分。針對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港府不去探究貧窮問題的深層原因,也不去籌謀扶貧助困的長遠之計,只懂得在施政報告中推出一些小恩小惠,包括擴大交通津貼計劃、提高學生書簿津貼,以及由政府及商界各出五十億元成立「關愛基金」,用來支援社福網外的弱勢社群。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政府從數以萬億元計的儲備中撥出區區五十億元扶貧,還不忘向商界「揼心口」,商界捐出一元,政府配對一元,但當商界捐款超過五十億元,政府卻不會加碼。此議一出,即有慈善組織質疑關愛基金只是左手交右手的把戲,將民間捐款轉向政府。有人甚至擔心,此舉可能造成官商勾結。

我們想說的是,商界願意捐錢扶貧雖是好事,但幫助窮人的最大責任始終在於政府,當局要求商界捐款,美其名為共同承擔,實際上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有學者一語道破,政府用零零碎碎的短暫措施應付輿論,無非是為了迴避制訂長遠扶貧方案。

政府推卸扶貧責任、漠視基層市民苦況,激起民眾極大不滿。面對輿論質詢,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很快便會向特首提交最低工資水平報告,預計最快可在明年實施,與此同時,當局亦已着手研究標準工時。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最低工資即將實施,標準工時亦已成為世界潮流,但如果政府認為單憑此等措施便可改善基層打工仔的生計,無疑是打錯算盤。香港貧窮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畸形發展,過於依賴投資市場,以致基層職位持續流失,勞力市場供過於求,令低學歷、低技術的打工仔失去叫價力,不少人為求一職餬口,無奈接受可恥的薪酬。此一現象一日不改,則基層打工仔的處境永遠無法改善,最低工資隨時等於最高工資。

事實勝於雄辯,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回歸十三年來,香港的人均生產總值由十九萬元增至二十三萬元,可惜由於經濟發展失衡,中下階層的收入不增反減,貧窮人口迄今超過一百二十萬,月入少於四千元的貧窮戶突破十九萬大關,比回歸初期激增一倍。基層市民無法分享經濟成果,乃衍生大量社會矛盾,本港最近掀起一場關於「仇商仇官」的激烈討論,足以印證問題之嚴重性,已到了當局不得不正視的地步。

宋人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際的香港窮人,就好比處身一個水源堵塞的池塘,政府推出紓困措施,就好比向乾涸池塘灑上幾滴水珠,根本無濟於事。唯一的治本辦法,就是搞活經濟,引入源頭活水,為窮人提供脫貧機會。

事實上,只要當局有心,搞活經濟絕非難事。例如有人建議用邊境土地發展高增值工業,亦有人建議在新市鎮設立特色墟市,既可為基層市民提供就業機會,又可推動經濟多元發展,一舉多得。

反觀當局拓展經濟不力,僅以小恩小惠敷衍窮人,窮人脫貧無望,貧富懸殊怎可能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