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療融資改包裝 絞盡腦汁求卸責

港府對醫療融資死心不息,經過修修改改,重新包裝成自願醫療保險方案,昨日獲得行政會議通過,擬於下周公布詳情並展開為期三個月的諮詢,最快可在二○一三年實施。

與上次醫療融資方案不同,今次港府出到利誘這一招,計劃斥資五百億元成立基金,分階段吸引市民投保,保費隨年齡增加,主要對象是有能力買保險的健康人士,靠他們補貼長期病患者,分擔風險。

表面上,港府為市民提供保費資助,但實際上,市民想享用資助,必須承擔長遠的保費開支,可說是政府出豉油,市民出雞。據估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的每年保費高達五千多元,長期病患者動輒逾萬元,即使三十歲以下的年輕投保者每年亦要付出一千多元。有保險業者明言,市民所支付的保費會隨年齡增長逐漸提升,猶如無底深潭,等到政府資助用罄,極可能出現斷保潮。

必須指出的是,納稅人已經支付公共醫療開支,如今港府要求市民自掏腰包購買醫療保險,等於雙重交稅,極不公平。說到底,無論政府是否提供資助,草根市民都沒有能力購買醫療保險,而富裕階層則毋須為醫療費用煩惱,所以到頭來無非是向中產人士開刀。我們想說的是,中產既有納稅的義務,就應該有享用社會福利的權利,港府為了省錢,企圖剝奪中產僅有的醫療福利,不是太涼薄、太無良嗎?

更不堪的是,市民額外花錢參加醫保計劃,得到的卻是最低等醫療服務。根據計劃的保費水平,投保者一旦患病,只能使用私家醫院的三等病房及基本手術服務,若賠償金額不足,還要再付墊底費。此外,投保人首年雖可獲七折保費優惠,但一旦索償,優惠即取消,也就是說,投保者想繼續獲得折扣,便不得索償,甚至不敢求醫,隨時將小病拖成大病。

由此可見,雖然醫療融資名堂改了,形式變了,包裝不同了,但萬變不離其宗,港府推卸醫療責任的本質並沒有變。當局的如意算盤是將病人盡量驅向私家醫院,為政府節省醫療經費,問題是自願醫保計劃保障不足,涵蓋範圍有限,投保者最終極可能繼續湧向公立醫院,結果節省公共醫療資源的算盤打不響,受惠的只是保險公司。

誠然,近年公立醫院負荷漸增,確有無以為繼之虞,但解決的辦法並非只有融資一途。今個財政年度,港府對醫管局的撥款已超過三百五十億元,可惜由於醫管局資源錯配,架構臃腫,薪酬開支已用掉七至八成,真正用在病人身上的經費少得可憐。然而多年來,港府始終沒有對症下藥,只懂得向市民磨刀霍霍,一時推出刻薄病人的藥物名冊,一時又推出打劫中產的自願醫保,實乃本末倒置,以民為笨。

可能有人會問,醫療融資在其他國家並不鮮見,外國能,為甚麼香港就不能?我們可以明確地指出,外國能而香港不能,是因為各地情況不同,發達國家公共醫療支出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五至七,香港僅佔約百分之二,處於極低的水平。更何況,港府擁有高達二萬多億元的外匯及財政儲備,儲備之高世所罕見,港府完全有能力增加對公共醫療的撥款,維持數十年來市民看病不要錢的傳統。

事實證明,醫療融資之所以劣評如潮,阻力重重,根本原因在於當局沒有切實進行醫療改革,減省公共醫療系統內的資源浪費,只是千方百計想將醫療負擔卸向市民。這種卸責態度一日不變,無論當局如何推銷醫療保險,如何更換名堂,都理所當然遭到市民強烈反對。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