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龍吟大地:韜光養晦新解釋

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提出的「韜光養晦」,是中國過去二十年外交的主要指導思想,對此,近年北京各界包括高層都展開討論。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國防大學教授熊光楷上將在「九一八」事變七十九周年當天指出,過去對這一方針的英文翻譯失當,給中國外交造成負面影響。熊光楷的觀點早前已在其他場合提過,現在他顯然是就對日對美外交的新形勢有感而發。

別一本通書讀到老

筆者認為,中國走到今天,已不能再行「唯領袖主義」,過去尚且有「和尚唸錯經」,如今還怎能「一本通書讀到老」?毛澤東的經、鄧小平的經,即使證明過是好經,但都是中國尚未發展的經。今天,中國已經處於起飛階段,經濟規模已經躍升至僅次於美國。中國愈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利益矛盾就可能愈多,角力和博弈的對手也可能愈多,中國需要的是在新形勢下處理各種矛盾、謀求自己最大利益的策略,這肯定不是一句「韜光養晦」可以概括的。

熊光楷在廣州一個論壇上說,美國政府在○三至○九年六個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都把「韜光養晦」翻譯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思就是「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此後,國外有些地方進一步翻譯成「隱藏能力,假裝弱小」、「隱藏真實目的」、「隱藏野心,收起爪子」等意思,潛台詞不外乎說「韜光養晦」是中國的權宜之計。

對此,熊光楷指上述解讀完全歪曲中國和平外交戰略方針的內涵和實質,給我們的正常對外交往造成不應有的負面影響。他還說,○九年九月中國出版的第六版《辭海》中,首次增加了「韜光養晦」的辭條,就解釋為「隱藏才能,不使外露」。他說,「韜光養晦」的核心含意就是不要鋒芒畢露,特別是自己有才能的時候更不要太張揚,這是中國人做人的傳統。

其實,「韜光養晦」是鄧小平在「六四」事件後面對國際制裁提出的,當時他在內部極度機密的會議上講,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後來形勢有所好轉,又加上「有所作為」四字。顯然,鄧小平當初的「韜光養晦」絕不是「不要鋒芒畢露」、「不要太張揚自己」,熊光楷的新解並不符合鄧小平原意。

維護利益該硬就硬

當然,中國在發展處於好勢頭時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張揚,更不能謀求霸權。但事實上,中國在成為眾矢之的時還要實行「韜光養晦」的本意,是不可能了。需要指出的是,熊光楷的解釋還是針對外國人,要人家不要誤會,其實最需要清醒的是中國高層,不要在忍讓的軌道上走慣了,成了軟骨頭,要謀劃與國家地位相符、最能維護國家利益的大戰略,該硬就硬,例如這回對日本。

古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