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民生問題一大堆 申辦亞運為哪般

港府就申辦二○二三年亞運展開六星期公眾諮詢。雖然當局強調不會出現大白象工程,但由於主辦亞運所費不菲,涉及公帑數以百億元計,到底是否物有所值,市民不能不擔心。

當局預計,舉辦亞運的直接成本需要一百三十七億至一百四十五億元,還要斥資三百億元興建場館、選手村等,總成本達四百多億元,但門票收入及可量化經濟收益最多只有十四億元,兩者完全不成比例。

雖然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強調,主辦亞運可推動體育發展,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但這不過是自說自話而已。有立法會議員質疑港府好大喜功,預備嚴重不足,尤其是公眾諮詢只得短短一個多月,反映當局根本沒誠意聆聽市民意見,擔心亞運最終變成虎頭蛇尾的項目;有議員則認為,當局的申辦成本有低估之嫌,很可能重蹈高鐵嚴重超支的覆轍。

議員的質疑絕非沒有道理。眾所周知,亞運會從來都是一項不計成本的燒錢項目,主辦地區大多超支收場,以即將舉行的廣州亞運會為例,估計總投資達二千多億元人民幣,對比起來,港府的數百億元預算顯然不足。舉辦亞運,投放多則難以得到民意支持,投放少則隨時鬧笑話,無異於自尋煩惱。

更加重要的是,香港作為一個七百萬人的小小地區,根本用不着那麼多體育設施,為了亞運興建大量體育場館,必會帶來長遠的管理及保養問題,對納稅人構成沉重的財政負擔。港府一再強調亞運不會留下大白象,無非是此地無銀三百両。

除了勞民傷財,當局舉辦亞運的能力也惹人質疑。回顧港府近年舉辦大型運動會的成績,○八年協辦奧運馬術賽只是不過不失,去年的東亞運則是亂象叢生,售票混亂有之,場館爛尾有之,賽道凹凸不平亦有之。古人說,「力微休負重」,港府連東亞運也辦到蝦碌不斷,還要勉強申辦規模更大的亞運會,花費公帑還在其次,最怕到時眼高手低,貽笑國際,就真的是弄巧反拙,賠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當局要想推動體育發展,有不少比申辦亞運更實際、更具效益的做法。例如港府對運動員的支援不足,便時常為人詬病,即使香港足球隊在東亞運奪得金牌,當局向港隊成員提供的津貼也只是聊勝於無,而且在二十三名球員中只有出過場的二十人獲得資助。說到資助運動員,當局錙銖必較,說到申辦亞運會,卻一擲數百億元,可見對於港府而言,所謂推動體育發展不過是一項政績工程。

難為曾德成大言炎炎,說申辦亞運會以市民利益為依歸,絕不是華而不實的工程。事實上,如果當局真的以市民利益為依歸,眼下便有不少應辦而未辦的實事。諸如貧富懸殊、安老問題,都是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還有私營過海隧道三不五時大幅加價,市民怨聲載道,民意要求當局盡快收回私隧經營權,解決車流量嚴重失衡問題,港府只是不斷敷衍、拖延。人們不解的是,解決這些與港人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不是比申辦亞運更迫切、更有意義嗎?

統計處昨日公布,八月份的整體消費物價指數高達百分之三,遠高於七月份的百分之一點三,意味通脹正不斷升溫,基層市民的負擔日益沉重。在貧窮問題日趨嚴重、許多民生問題急待解決的情況下,申辦亞運是否適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