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如刀集:叫小日本反思九一八

香港人拍電影,題材上至今仍充滿抗日情緒,霍元甲、陳真、葉問等,打小日本莫不一個打十個甚至一百個。電影是香港人製作的,卻很能滿足中國市場。如果問中國人有沒有仇日情緒,答案大抵跟問香港人有沒有仇富情緒一樣;我們不仇恨日本人,但我們仇恨日本軍國主義。

日本沒有這種形式的武打片,也很少電影去碰觸侵華題材;較能想得出來的二次大戰片,有李察基爾的《八月狂想曲》,動畫片《再見螢火蟲》,似乎都有反戰訊息。和電影一樣,現實世界的日本,對於二次大戰也愛搞形式主義,每年八月六、九兩日,在廣島、長崎都有原爆紀念會,今年更有正式的美國代表出席,看來是傳遞反戰訊息;但從中可見,日本正逐漸把自己粉飾成戰爭的受難者,而非責任者。

銀幕上的中國人很能打,至於現實世界的中國,雖然我們的文化酷愛和平,但不武的形象對台灣還可以;要在國際立足,便應時常保持不戰、不和的姿態,不要落人一個「不敢打」的國家形象。審慎的強硬態度,更能避免與小日本之間的擦槍走火。

每年的「九一八」,民間團體都會發起遊行抗議,程度如何,端看當年的中日關係,或是釣魚島的情況發展而定。但這種運動只單方面的由中國人進行,小日本從來不會反思。既然小日本有「原爆紀念日」,讓美國佬自以為罪咎深重,我們其實更有理由有「九一八」或「七七」紀念日,每年邀請幾個日本人來自我反思。

徐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