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軟件硬件皆不足 醫療產業無米粥

為了發展醫療產業,港府煞有介事撥出四幅私家醫院用地,據悉最快可於十一月公布批地條件,邀請財團競投,頗有一番雄心萬丈的氣勢。然而,私營醫療業界不但沒有港府那麼樂觀,反而憂心忡忡,他們批評當局規劃不周、準備不足,令私家醫院的發展面臨人才短缺、配套欠奉的窘境,所謂醫療產業,有如一座毫無基礎的空中樓閣。

計劃投地的私家醫院擔心,本港醫護人手嚴重不足,連配藥員也供不應求,若日後四家私院同時落成,勢將加劇醫療人手高薪爭奪戰,推高醫療成本,拖累私家醫院的競爭力。此外,香港要想發展成區域醫療服務樞紐,必須北望神州,廣開客源,但時至今日,內地人一般只能以七日旅遊簽證來港,大大窒礙本港醫療旅遊的發展。業界人士指出,對於許多病症而言,醫生要在七日之內治好病人,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反觀新加坡等地區,早已推出時限較長的醫療旅遊簽證。

香港醫療人才嚴重不足,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令人不解的是,港府敲鑼打鼓發展醫療產業,但卻沒有加緊培訓醫護人手,也沒有為業界提供配套支援,甚至連簽證上的便利措施也無法提供,可謂咄咄怪事。難道當局從來沒與業界溝通?說到底,所謂醫療產業,不過是港府官員閉門造車的產物,說時天下無敵,做時有心無力,最終只會淪為另一個「高大空」。

醫療旅遊興起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指的是旅客專程前往一地接受身體檢查或醫療服務,順道觀光遊覽,一舉兩得,可以同時惠及當地的醫療及旅遊業。有專家統計過,每名醫療旅客的平均花費相當於一般旅客的三倍,除此之外,陪同的家人亦會在境內住宿、飲食,衍生巨大經濟效益,全球市場規模估計達一千億美元。港府有意發展醫療產業,吸引醫療旅客,當然無可厚非,問題是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港府光說不做,醫療產業從何而來呢?

為了爭奪醫療旅客,新加坡、泰國等地已着先鞭。新加坡政府設立專責部門統籌及推廣醫療旅遊,每年吸引數十萬名外國病人,創造數十億港元經濟收益;而泰國則充分發揮人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在私家醫院內聘請大量能操多國語言的服務員,為病人提供貼身服務,標榜「以廉價享用媲美歐美的醫療」,經過多年努力,泰國每年的醫療旅客人次多達一百二十多萬,穩佔區內醫療旅遊的龍頭地位。

香港的醫療收費雖然高於上述地區,但因為具有較高醫療水平,尤其是在內地人需求殷切的器官移植、微創手術等方面,香港的器材及技術水平皆在國際前列,只要港府做好配套措施,發揮優勢,發展醫療旅遊本是大有可為。只可惜,當局眼高手低,發展醫療旅遊至少已說了十多年,至今仍停留於紙上談兵階段,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醫療旅遊是一盤不錯的生意,如果港府不能好好把握,坐視大好商機白白流走,所謂發展醫療產業,又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