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申亞夢政績工程操作

特區政府日前宣布成立二○二三年亞洲運動會(亞運會)臨時申辦委員會,這場遙遠的亞運夢,又行近一步了。

根據政府新聞處發出的新聞公報,民政事務局德成局長出任申亞委主席,副主席為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委員會有二十五名來自社會政、商、體育等界別的委員,另有六名政策局和處級部門首長或其代表。委員會將就公眾諮詢及香港申辦亞運會的籌備工作向政府提供意見和支援,包括考慮場地供應、運動員和職員的住宿安排,以及潛在的經濟承擔和效益等事宜,並在籌備過程中爭取社會支持。

引述以上一大段「官腔」,其實不外兩個訊息,委員會評估申辦二○二三年亞運會的公帑承擔、可帶來的收益,以及爭取主流民意支持申辦亞運會。當然了,政府勞師動眾組成申亞委員會,又在民政局轄下成立申辦亞運專責小組,辦比不辦的意圖顯而易見,問題只在如何「在籌備過程中爭取社會支持」而已。

特區政府展現申辦亞運會的雄心壯志,與自吹自擂去年主辦東亞運動會「成功」有甚大關係,這個連開幕式主場館也沒有的地區運動會,一切將就着辦,竟然讓政府高層如此「上腦」,要食住上再辦亞運,朝着誓要為特區留下宏大的政績工程之路前進,特區子民還有甚麼話好說?近日社會討論方興未艾的扶貧議題,投放的額外資源最低入場費才不過十億、八億元,已足夠資助偏遠地區就業的交通開支。當然了,幾百億元申辦亞運會帶給香港的無形得益、國際形象提升,豈是扶貧開支多多都不見實效可比呢?

特區政府申亞沿着「成功」主辦東亞運的經驗前進,那就要往回望了。二○○三年十一月,香港成功申辦二○○九年東亞運,當時的民政局局長何志平聲言:「這將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無形利益。」當時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王倩儀則表示:「香港有足夠體育設施,把運動會辦得成功,但部分設施或需要改建以符合要求。」及後東亞運場地建設的情況如何,本欄毋須多費唇舌了。或許,有了東亞運的經驗,一旦香港申亞成功,場館工程應該不會再有爛尾和將就着辦的情況?至於所謂的無形利益,既然是無形,自然難以有形衡量,把尺人人不同,政府說成功、提升香港國際形象等等、等等,都可以歸入無形利益之林。

說了這麼多,還是回到最根本的問題,如何爭取主流民意支持申亞?官場中人如是說:「謀事在德成,成事在民」。稍後出台的申亞諮詢文件,應該會找到部分答案,特別是如何玩數字遊戲,把動輒數百億元的舉辦亞運開支,分作多年的公帑承擔,透過掩眼法說服市民條數「唔係好大」。再者,今日準備申辦的亞運是十三年後的事,只剩不到兩年壽命的現屆政府,怎會阻住地球轉!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