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府唔死人唔補鑊

【本報訊】「別嘌醇」含毛霉菌殺人事件去年初曝光,迅即引發一場「藥物風暴」,之後接連再發生十多宗藥物事故,揭露衞生署對本地製藥業監管不力,監管機制名存實亡。政府事後急急補鑊,成立藥物監管制度檢討委員會,到今年初終提出七十五項建議。衞生署昨回應死因裁決稱,已落實執行委員會提出的部分建議。

醫局稱已落實改善措施

衞生署稱,已展開委員會提出的建議,部分更已執行,如提高藥廠授權人的經驗要求、加強巡查藥廠及批發商、以及規定所有本地製藥廠加強微生物學監測模式等,政府內部亦正規劃資源,成立委員會建議設立的藥物專責辦事處,加強監管藥物安全。該署今年頭七個月進行了五十二次巡查,發現其中兩間藥廠生產質量控制或有問題,須回收產品及暫時停產。

醫管局稱,事發後該局已落實一系列改善措施,確保公立醫院使用的藥物質素及安全,亦已制訂指引,為所有住院的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移植病人提供煮熟及煮沸食物,以及在檢查他們口腔時,使用消毒的木製壓舌板等。

歐化拒就家屬索償回應

歐化藥業昨發表聲明,對事件中死者家屬致深切慰問,並稱會以認為及負責任態度跟進判詞內容及建議,但沒有就家屬索償作回應。歐化又稱,自去年四月以來,公司已邀請世界衞生組織顧問專家,對生產流程及品質管理系統作獨立評估及建議,並已落實多項措施,包括加強廠房消毒程序、嚴格限制所有半製成品儲存限期不超過四十八小時;在原材料及製成品品質監控系統中引進微生物測試;以及加強廠房環境監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