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8/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個人資料賣通街 私隱災難何時了

市民私隱被轉售圖利事件愈揭愈多。繼八達通出賣逾二百萬客戶資料圖利後,金管局確認六間零售銀行過去五年曾把客戶資料轉移至保險公司,其中五間承認透過「賣料」獲利,逾六十萬市民受影響。私隱災難一發不可收拾,除此之外,究竟還有多少私隱被侵犯,還有多少醜聞未被揭發,根本無人知道。

八達通被揭發出售客戶資料,鬧得滿城風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後,金管局才急急補鑊,調查零售銀行處理客戶資料的手法,可謂後知後覺。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指出,金管局在八達通事件後未有即時披露銀行業的情況,更無制訂緊急指引,明顯失職。

後知後覺也就罷了,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金管局竟以銀行業條例作擋箭牌,拒絕披露涉事銀行名單,只是叫市民自行向銀行查詢。這就奇了,市民私隱被出賣,而銀行的身份卻受到保護,這到底是甚麼條例?又是甚麼邏輯?

亡羊補牢,本來未為晚也,無奈金管局不僅沒有檢討監管方面的失職,盡快堵塞漏洞,反而將責任推到市民身上,聲稱所有涉事銀行轉移客戶資料前均曾徵詢法律意見,又指客戶在開設儲蓄戶口或申請信用卡時已簽訂相關同意條款,似乎在暗示市民私隱被出賣是咎由自取。此外,金管局還強調不能代替私隱公署的執法角色,將球踢給私隱公署。

私隱專員公署也好不到哪裏去。私隱專員蔣任宏表示,已去信金管局等機構,提醒業界謹慎處理客戶個人資料。問題是,保障市民私隱是公署的分內工作,現在才發信提醒,難道不是太遲了嗎?再說,如果單靠勸喻就可以解決問題,市民私隱遭轉賣的事件,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發生了。

事實上,連串私隱醜聞,恰恰凸顯現行私隱條例漏洞處處,存在不少灰色地帶。目前商戶轉賣市民私隱,私隱專員公署最多譴責了事,明顯是無牙老虎,儘管社會各界一直要求政府應將有關行為刑事化,惟當局至今仍未有正面回應。此外,不少商戶均設有會員積分計劃,並要求申請人填寫身份證號碼、收入及消費能力等個人資料,大部分在條款內聲明,可以在不預先通知下將有關資料轉移給其他機構。對於這種長期存在的亂象,私隱條例卻未能有效規管,所謂保障市民私隱,又從何談起?

私隱條例漏洞多多,私隱專員公署更是形同虛設。過去十四年內,法庭沒審理過一宗涉嫌違反私隱條例的個案;八達通出賣客戶私隱多年,影響廣泛,獲利豐厚,私隱專員公署竟一直懵然不知。實際上,私隱專員公署正事沒幹過幾件,浪費公帑、以權謀私等醜聞倒是不絕如縷。更有甚者,現任專員蔣任宏完全沒有保護個人私隱方面的經驗,反而在任郵政署署長期間有侵犯員工私隱前科。試問對這樣一個烏煙瘴氣的機構,市民還能抱甚麼幻想?

私隱買賣無王管,市民早已人人自危,擔心成為下次受害者。惟今之計,是成立獨立委員會,徹查連串出賣私隱醜聞,追究責任,同時盡快檢討私隱條例,堵塞漏洞,避免再發生同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