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末代考生撕破教育假面具

每年暑假高考、會考放榜例必成為城中焦點,今年逾十二萬名末代考生連日撲位,一條條「我要讀書」的人龍、一個個在求學位中暈倒的青少年,與特區政府聲稱香港要發展為亞太以至國際教育樞紐的空言並不相稱。今年中學是最後一屆會考,得分介乎零至十四、五分的考生難免有種世界末日的恐慌,本港教育界早就指出目前的學額難以疏導人潮,教育高官卻懶理這班學生,他們是忘了「80後」衝擊中聯辦的教訓,還是覺得年輕稚嫩的「90後」不配有威脅呢?

本屆會考的日校考生超過八萬六千人,年僅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大多有求學之需,另外一批圖趁末代會考翻身的重考生,人數多達四萬,其中不乏希望取得較佳成績重踏課室的一群,這十萬之眾怎麼升學呢?

教育局一再強調今年有足夠學額供考生選擇,實際呢?官津預科學額約為二萬六千個,香港專業進修學院學額約一萬二千個,另有一萬八千個毅進課程學額,再加私立的預科學額三千個、副學士學額少於一萬個,全數相加僅約七萬個,也就是說,最少有三萬名青少年徬徨無去路。結果,只好付出通宵排隊、瞓街輪位,甚至網上搶籌的代價搵書讀。

任何經濟已呈發展的地區,都會向國民提供足夠的學習機會,因為投資下一代也就是投資未來。香港幾萬青少年樂於求學,本是「求學之都」的正能量及正資產,但政府卻冷冷不予理會,看不到「萬人爭讀書」的背後,正是政府管治失當的惡果。

試問若非本港失業率高企、青年失業率高逾兩成,青少年怎會萬頭只向課堂攢動?更諷刺的是,本港教育體系若連本地中流學生的求學需求都無法疏導,憑甚麼吸納鄰近地區的學生呢?再進一步去看,高等教育的升學樽頸,令本港僅一成八中學生能夠擠進大學,莘莘學子這樣痛苦求學,香港真的配做求學之都嗎?

香港的未來是下一代,教育正是投資下一代最好的方法,政府卻不理年輕人苦無出路,令本港社會的怨憤青年愈來愈多,先是以大學生群組為主的「80後」,後是以高考生、會考生為主的「90後」,香港給了他們甚麼希望?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