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西隧又掀加價風 惡性循環成絕症

昨日是西隧加價後第一個工作天。一如所料,隨着西隧收費水平與紅隧和東隧進一步拉大,西隧車流量應聲下跌,早上繁忙時間車流量比上周同一時段減少一千架次,紅隧及東隧的車流量則輕微增加。

西隧調高收費不僅無助改善收入,反而進一步將車流引向其他兩條過海隧道,令三條過海隧道車流量失衡的問題進一步惡化,情況並不令人驚訝。眾所周知,現時三條過海隧道中,私營的東隧和西隧收費遠高於紅隧,以致紅隧日日大排長龍,其他兩條則門堪羅雀,尤其是西隧,更幾乎日日拍烏蠅。西隧大幅加價後,私家車收五十元,足足比紅隧貴一倍半;的士行西隧更比行紅隧貴三倍半,車主和乘客如何選擇,不問可知,西隧一再加價,只能繼續在「加價、車流減少;再加價、車流再減少」的怪圈中打轉。

過海隧道車流量失衡,市民仍需繼續忍受塞車之苦,而更不堪的是,西隧加價令公共交通的加風愈刮愈猛。繼九巴和龍運巴士分別向運輸署申請大幅加價百分之八點六和七點四後,行走荃灣至西環的紅色小巴已決定加價,另外六條行經西隧的紅色小巴線亦會在本周內決定會否加價。幾乎可以肯定,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必會有樣學樣,紛紛向市民荷包開刀。

顯而易見,西隧加價損人不利己,對社會百害而無一利。問題是根據港府與西隧公司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西隧有權以隧道的實際收入「低於法例許可的最低估計淨收入」為由,行使增加法定收費的權力,也就是說,面對西隧的加價申請,港府根本無從置喙,充其量是勸喻對方考慮公眾的承擔能力而已,至於小市民,就更只有任由宰割的份兒。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隧加價無王管,完全是當年港府與隧道公司簽訂「不平等條約」種下的禍根。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決西隧問題,港府責無旁貸。事實上,社會各界已就此提出多項建議。不少意見認為,港府可以贖買方式提前結束東、西隧的專營權,再統一制訂三條隧道的收費標準。亦有人建議當局可藉興建第四條海底隧道,甚至將政府擁有的隧道免費開放,向私營隧道施加減價壓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年南京長江隧道建成後曾出現收費爭議,當地政府最終斥資五十億元購回經營權,成功解決問題;深圳梧桐山隧道也曾因收費問題引起交通阻塞,市政府兩條腿走路,在與隧道公司談判破裂後,毅然斥巨資興建東部第二通道,結果不出兩年,問題迎刃而解。由此可見,要解決西隧問題,港府並非無計可施,只是沒有決心和魄力而已,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令人遺憾的是,當局不僅沒有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反而一拖再拖,以致過海隧道車流失衡問題愈演愈烈。○八年金融海嘯令資產價格大幅貶值,本來港府有機會以較低價錢回購東、西隧,可惜當局沒有把握良機,反而花七百萬元進行顧問研究報告。現在兩年過去了,報告仍然只聞樓梯響,公布日期更一再押後,當局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一目了然。

西隧加價問題引發的惡性循環,已成為本港交通亂象的絕症。我們認為,無論是回購兩隧,還是興建新的過海隧道,港府都必須有個決定,再拖下去,不僅加重市民負擔,更會令車流失衡、交通混亂的情況進一步惡化,無論如何,受害的還是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