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Sun特搜:螢光基因魚驗毒有害物質現形

【SUN特搜小組記者張美蘭報道】身長僅一毫米的鯖魚將小魚有何用?清蒸、乾炒,還是煲粥?饞嘴人士可能說:「細條成咁,食咗都唔覺啦!」無錯,食係嫌細,但生物學家貪其夠的骰,為牠注入螢光基因,然後將牠放到液體食物暢游一番,倘若牠的身體發青光,或者反應遲鈍,就是提醒食用者,液體食物可能含有雌激素、三聚氰胺及孔雀石綠等有害物質!別以為此項檢測所費不菲,原來只需二十元,非常便宜。此項香港土產的發明,不但早前擊敗本地二百五十隊大學及東南亞國家對手,奪得○九至一○年度「滙豐青年企業家獎」冠軍,最近更獲國際比賽「李光耀環球商業比賽」季軍殊榮。

這條小魚叫耐鹽鯖魚將魚,經常出沒於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鹹淡交界河域,體形在成年時只有三至四厘米長,顏色不鮮艷奪目,甚至可說是毫不起眼。不過,約在五年前,牠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教授鄭淑嫻及研究小組看中了,被用作檢測環境及食品中的化學毒素。

激素濃度愈高螢光愈強

「由於耐鹽鯖魚將魚的魚苗身體呈透明狀,魚卵孵五至十天便成形,很適合用來測試。」參與研究計劃的成員陳雪平表示,要「指令」小魚「感應」雌激素的存在,必須讓其「發光」,研究員遂為牠注入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使它與小魚體內對雌激素高度敏感的一種「卵殼蛋白基因」結合。

「魚仔就好似白老鼠,畀我哋睇到佢嘅反應。除用嚟測試水樣本外,連豆漿、奶粉或者藥物等液態狀嘅物質都得,若樣本含有雌激素或類雌激素成分,只要畀魚仔游弋約四小時,佢嘅肝臟就會發出綠色螢光,激素濃度愈高,螢光強度亦相應增加。若果有孔雀石綠、三聚氰胺、塑膠樽的殘餘致癌物等,條魚就會受影響導致腦畸形,反應遲鈍,若高濃度的話,甚至會死亡。」陳雪平表示,西方國家如德國,早就利用魚類測試化學品的有害物及毒性,但當地並沒有針對特定的化學品,今次研究可謂一個突破。

「放條魚游吓水就知食物有幾毒?可唔可以買條返屋企自己做?這是很多人也有嘅問題。」陳雪平笑說,「基因魚」身長只有一至兩毫米,難用肉眼辨識螢光,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市民買條魚測毒就難啲,不過畀實驗室做,成本都係二十蚊,檢測時間亦好短,市面上嘅化學測試就要一千蚊。我希望基因魚嘅研究,好快可以普及啦。」

奪「青年企業家獎」冠軍

除了基因魚的研究取得突破外,城大有三名80後學生,一早就看準「基因魚」的潛在商機,今年更憑牠做了創新測試服務商業計劃書,擊敗本地二百五十隊大學及東南亞國家對手,奪得○九至一○年度「滙豐青年企業家獎」冠軍,並獲國際比賽「李光耀環球商業比賽」季軍殊榮。

「我哋嘅計劃書唔係紙上談兵,呢個可能係致勝關鍵。」製造工程及工程管理學系三年級生陳子翔(Eric)表示:「依家全世界都講緊食品安全同環保,呢條魚亦係全新嘅檢測技術。」他自去年十月起,便與市場營銷學系三年級生Kunal Parwani及會計學系二年級生楊舟,花了約半年時間完成計劃書。

今年畢業的Eric和Kunal更決定將比賽轉變成為一門生意。「我哋喺科學園租咗千幾平方呎地方,目標瞄準廣東省市場。」Eric表示,已獲政府撥款一千萬元資助,作為公司今年九月成立及營運的資金。Eric原本獲聘為一間航空公司的工程人員,但早前毅然辭職,而在銀行當見習經理的Kunal則協助他推廣業務,陳雪平就負責檢測,全力發展「基因魚」快速測試服務。

「基因魚」小資料

1.體形細小,成年時只有三至四厘米,節省飼養空間。

2.生命周期短,兩至三個月一代,方便跨代實驗。

3.胚胎和幼魚身體透明,便於觀察。

4.卵殼蛋白基因對雌激素高度敏感。

5.檢測時間快速,四至十二小時有結果。

6.原產地: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河域。

為應屆會考生打打氣,請瀏覽on.cc東方互動《放榜無限分2010》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