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一人一醫生 無非為卸責

公立醫院近年服務質素每況愈下,以致事故頻生,惹起民怨沸騰。對此,當局往往簡單地將問題歸咎於資源不足,所以一直絞盡腦汁想推行醫療融資,向市民荷包打主意,只是由於醫療融資阻力太大,才不敢輕舉妄動。雖然如此,當局仍然千方百計要將病人分流到私營市場,以推卸自己的責任。

據了解,當局有意於今年十月推出「一人一醫生」計劃,鼓勵有經濟能力的市民選擇一名家庭醫生,並考慮以健康檢查津貼作招徠,希望長遠可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重擔。

常言道,病向淺中醫。鼓勵市民檢查身體,當然無可厚非,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病患者,有特定家庭醫生定期跟進,對控制病情有莫大幫助。更何況,公立醫院事故不絕如縷,打錯針、輸錯血、割錯器官,層出不窮,無奇不有;加上到公立醫院求診,經常要苦苦輪候,單是急症室就得花上幾小時,可以說,人們早已視公立醫院為畏途,如果經濟情況許可,誰會拿自己的生命安全開玩笑?誰不希望有家庭醫生貼身呵護?

不過,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裏,「一人一醫生」計劃冠冕堂皇,但當局到底有沒有相關配套措施,吸引市民轉投私營醫療市場呢?比方說,健康檢查津貼究竟有多少?是否足夠應付私家醫生診金?如果金額過低,變成「政府出豉油,病人出雞」,毫無吸引力可言,誰又願意參與呢?

事實上,以促進公私營醫療分流為名,將病人推往私營市場,早已是醫管局的慣技,市民見怪不怪。以近年推出的「長者醫療券」為例,每名長者每年僅獲二百五十元資助看私家醫生,對長者來說根本是杯水車薪,幫補有限,無怪乎推出以來反應並不如當局預期的那麼熱烈;又如資助病情穩定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看私家醫生的「共同護理試驗計劃」,每年僅向參與者發放一千二百元資助,遠遠不足以應付私家醫生高昂的診金和藥費。誰都不能保證,所謂一人一醫生,不是當局再玩推卸責任送走病人的把戲。

再說,所謂有經濟能力的市民,到底如何釐定、標準是甚麼,也必定會引起一番激烈爭議。有一句順口溜描述內地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儘管香港是以「紐倫港」自詡的富裕社會,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萬一不幸罹患重病,醫藥開支隨時成為不能承受之重,尤其是在醫管局推行藥物名冊的情況下,病人要獲得效用最佳、但不在名冊上的藥物,就得自掏腰包購買。曾經有一位月入超過十萬元的公立醫院顧問醫生患腸癌,須服用三種自費藥物,每月藥費高達六萬元,最後山窮水盡,惟有透過工會向醫管局求助。收入較高的專業人士尚且被一場重病折磨至傾家蕩產,一般市民遭遇類似情況,慘況可想而知。

歸根究柢,公立醫院服務日益惡化的根源在於管理混亂,在於資源錯配,當局不重整醫管局官僚架構,斥退庸官,卻將一門心思花在推卸治病救人的責任上,這不僅是本末倒置,更是極度不負責任。

萬變不離其宗,當局無論是推動醫療融資,還是長者醫療券、一人一醫生,無非都是拋包袱,企圖推卸照顧病人的責任。如此拙劣花招,不管如何包裝,都騙不過市民雪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