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望門興嘆路茫茫 升學就業兩徬徨

高考放榜日,有人歡喜有人愁。今年有接近四萬名考生參加高級程度會考,其中一萬八千多人符合升讀大學的最低要求,但全港受資助學位只有一萬四千五百個,意味包括近四千名「達標考生」在內的二萬多名考生無法升讀大學。在這些考生中,除了極少數有條件往外國留學外,大部分人面對茫茫前路,何去何從,難免感到徬徨。

每年都有大批高考生望門興嘆,反映大學學位不足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正如教育界人士批評,符合大學入學資格的考生連年上升,教育局卻將資助大學學額「鎖死」於一萬四千五百個,令學位供不應求,只會加深年輕人對港府的不滿,埋下社會動亂的隱患。事實上,對比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發展水平,香港的大學學位嚴重短缺,升學率遠遠落後其他發達地區,令不少具有升讀大學能力的學生被拒諸門外,造成大量中七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面對升學就業兩徬徨的結構性難題。

眾所周知,在舊學制下的預科課程,主要針對升讀大學而設,中七畢業生一旦考不上大學,在社會對學歷要求愈來愈高的今天,根本很難找到合適的職位。有團體調查發現,在未能升讀大學的中七畢業生中,只有不足一成投身職場,逾九成人選擇重讀中七、升讀副學士或各種文憑課程。可以預見,隨着三三四學制實施,中七考生即將失去重讀機會,出路將更加狹窄,前途將更加徬徨。

西諺云,條條大路通羅馬。對成績欠佳的考生來說,副學士本不失為升學的另一出路。事實上,副學士學位在美加地區盛行經年,被證實為一套成功的教育制度,這些副學士學位多有相聯繫的學士學位,課程側重語文及通識教育,目的是為成績稍遜的學生打好基礎,令他們有機會升讀大學。

可惜,香港的情況並非如此。港府多年前引入副學士學位,表面上是倣效美加的做法,實際上,整體教育制度沒有因應調整,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多年下來,副學士升讀本地資助學位的比率依然極低,許多學生升學無望,就業困難,只好被迫升讀外國院校開辦的海外學位,但由於當局對這些海外課程監管不足,不少學生付出學費、時間,卻得不到社會認可的學歷,淪為教育亂政下的犧牲品。

更甚的是,由於政府放任不管,副學士課程良莠不齊,質素備受質疑,學生讀完兩年課程,背上沉重學債,學歷卻無法獲得社會認可,過去甚至曾發生護理副學士的專業資格被護士管理局否決的鬧劇。副學士兩頭不到岸,情何以堪。對於這些亂象,難道教育當局不應該好好反省一下?

俄國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教育的宗旨在於培育人才,提升社會的整體質素,而不是使學生淪為「廢品」。香港是一個富裕社會,港府有充裕資源,實有能力多管齊下,配合社會實際需要,全面改善高等教育,適當增加資助學位,讓更多年輕人得以接受高等教育,發揮所長,貢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