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6/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改雖過萬重關 抱薪救火遺後患

經過連續三日的激烈攻防戰,關於二○一二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兩個選舉辦法的政改方案終於獲得立法會通過,香港民主政制總算向前邁出關鍵的一步。不過,政改過關,爭議未息,因今次政治風波而引起的社會分化和各種矛盾,必將帶來長遠而廣泛的負面影響,香港依然無法走出政治泥沼,各種爭拗依然會沒完沒了,甚至可能比以前更加激烈。

很明顯,決定這場政改命運的是民意。歷次民調均顯示,大多數市民都希望政制向前走,不希望原地踏步,而即使被視為激進的年輕人,支持者亦超過反對者。所以,儘管李柱銘等人負隅頑抗,儘管黎智英旗下報刊一再鼓吹「起義、公投」,儘管激進泛民主派千方百計阻撓,但在滔滔民意面前,他們最終還是徒勞無功,自取其辱。

令人遺憾的是,為了邁出政改這一步,香港社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可以見到,經過幾個月來的激烈爭拗,香港社會已被嚴重分化,深層次矛盾更形尖銳,連泛民陣營也四分五裂,而建制派則因為中央政府突然向泛民讓步、港府接受民主黨的政改方案而感到委屈,甚至有被出賣的感覺。最無辜的還是普羅市民,被迫忍受沒完沒了的政治噪音,雖然煩不勝煩,卻無可奈何,避無可避。如今,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改爭拗終於暫告一段落,相信絕大多數市民都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畢竟,當周邊地區無不全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之際,香港繼續爭論、繼續內耗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事實上,在這場政改爭拗中,各路政客粉墨登場,盡情表演,可以說是醜態百出。有人黨同伐異,聲大夾惡,亂扣帽子,人身攻擊;有人道貌岸然,矯揉造作,一味做騷,騙取選票;有人輸打贏要,撒潑耍賴,賣港賣黨,毫無廉恥。說穿了,他們將民主視為專利品,只准自己罵人,不准別人說話,這種人其實正是香港民主停滯不前的罪魁禍首。通過今次風波,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上了寶貴的一課,終於看清這些洋奴漢奸、無恥政客的真面目。

歸根究柢,港府施政無能,失誤頻頻,才是一切亂象的根源,尤其是今次政改爭拗演變至如此混亂不堪的地步,執政者必須負上最大責任。曾蔭權帶領一眾高官表演起錨騷,甚至多次落區,但他們不是向市民正面宣傳政改,而是挑動群眾鬥群眾,製造紛爭,激化對立情緒。而曾蔭權單挑余若薇進行電視辯論,更是幫倒忙,非但沒有爭取更多市民支持政改,反而間接壯大激進派聲勢。難為曾蔭權還敢誇誇其談,說甚麼政改方案通過後,「將會有更大的動力和自信,風雨同舟,共同克服未來種種挑戰」。實際上,今次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在最後關頭讓步,結果必定又是一拍兩散,請問,曾蔭權的動力和自信從何而來?他又如何克服未來種種挑戰?

中央政府今次放棄原則,對泛民主派作出重大讓步,無疑可以暫時消除風波,但也同時留下了不少後遺症。有人也許會認為中央政府「軟弱可欺」,有人甚至認為這是向激進路線低頭,在這種情況下,難保沒有人不會得寸進尺。正如古人所說,「譬若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如果泛民步步進逼,難道中央政府還要一退再退嗎?事實一再證明,為了息事寧人而毫無原則的退讓,不但不會帶來社會和諧,反而會進一步挑起對方的欲望,總有一天,自己將被逼到退無可退的懸崖。

總而言之,樹欲靜而風不止,政改決戰降下帷幕,並不代表從此天下太平。事實上,政改方案中的具體細節仍有待本地立法解決,到時候各路政客勢必還要討價還價一番。更何況,泛民要求的所謂普選路線圖,以及功能組別的存廢等問題,依然懸而未決,這必然會引起更激烈的爭拗,掀起更大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