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Sun特搜:長洲百年界石古蹟辦當垃圾

【SUN特搜小組記者李嘉怡、梁春柳、周景文報道】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將於本月二十一日舉行,料吸引數以萬計遊客。其實,長洲除飄色和搶包山外,還有十五塊見證香港百年歷史的珍貴界石,它們在上世紀初被用作劃分南、北長洲,作為分隔外籍及本地居民居所的界線,現時雖已失去意義,但卻仍極具歷史價值,可發展為文物徑供遊人回顧歷史。但本報發現,現存十塊界石已長滿青苔,另外五塊早已失蹤。地區人士及考古專家炮轟古物古蹟辦事處任由界石荒廢,如此珍貴文物卻被白白糟蹋!

長洲界石有近百年歷史,共有十五塊,全都是長方柱,以花崗石修琢而成,高約半米,分別刻了一至十五號,安放在南蛇塘至西灣美經援村之間,目的是將長洲劃為南、北兩邊,分開外籍及本地居民的住所。現存的十塊界石,分別是二、三、四、五、六、七、九、十一、十三及十四號,其餘五塊下落不明。

上世紀初,港英政府為了將長洲南部山頂區發展為高尚住宅區,供外籍人士居住,遂於一九一九年頒發一條法令「No.14 of 1919」,規定若要在長洲南部居住,必須向政府申請,到一九三八年,已有三十六座房屋在南部興建,戶主均為外籍人士。這條法令被外界批評為種族歧視,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立法局於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五日通過取消法令。

10塊損毀褪色五塊失蹤

界石失去意義,卻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地區人士及考古專家認為,長洲除了舉辦傳統節慶外,界石亦可發展成為文物徑,開闢島上古蹟遊,但古蹟辦漠視地區人士的保育訴求,令界石不僅殘缺不全,部分更失蹤。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古蹟辦曾派員尋找長洲界石,只找到七塊。到二○○三年,香港歷史研究社經過六年努力,額外找到三塊,這十塊界石,大部分尚算完整,但因荒廢已久而褪色,柱身也被撞凹,甚至因斷開兩截需復修。

倡闢長洲界石文物徑

香港歷史研究社理事長李澤恩指出,在尋石過程中遇到不少挫折,更發現部分界石被叢林及山坡遮蔽,一些位處私人地段的界石,甚至早已被拆毀。他說:「我哋同鄉議局傾過,大家都想做一條界石文物徑,已向古蹟辦反映,但至今仍未知會否成事。」

「呢批界石對長洲嚟講,有特別意義,屬於長洲歷史一部分,可以畀人知道,當年嘅港英政府竟然會有條咁嘅法令,亦可以畀外界見證長洲變遷。」長洲居民陳先生認為當局要保育界石。

離島區議員李桂珍在三年前已於區議會上,要求古蹟辦關注界石現況。她說:「雖獲古蹟辦回覆話會關注,但一直未見當局有保育行動,純粹講一套、做一套。」李指界石除有歷史價值外,亦可帶來經濟效益,區議會曾經考慮將界石坐落的地點劃成旅遊路線,但政府未有積極回應,以致界石一直荒廢。

「政府再唔主動保育,界石會逐步掩沒在山坡、草叢中,若位置靠近民居,不排除被用作建築材料,界石就更加買少見少。」中國歷史教育學會創會主席梁炳華認為界石屬於長洲發展史上重要一環,古蹟辦有責任保育它們,而不是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任由界石自生自滅。

梁炳華建議政府與地區組織合作,尋找失落的界石,同時以保全原貌為原則,修復損毀部分。他說:「如果將十五塊界石嘅位置列為文物徑,絕對可以成為太平清醮以外,另一吸引遊客嘅地方。」

古蹟辦發言人表示,長洲界石共有十五塊,當中十塊已原址保存,而界石並非歷史建築物名單上的項目,但已納入在建議進行評估的新項目和新類別名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