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莫道天地無私 官府自肥有術

香港窮人愈來愈多,貧富懸殊成為最主要的深層次矛盾。根據港府前日公布的數字,二十四個貧窮指標中有六個轉趨惡化,去年入息低於綜援者多達八十四萬六千多人,較○八年暴增一成八。令人慨嘆的是,許多窮人即使自力更生,努力工作,依然無法維持基本生活,不得不在貧窮線下苦苦掙扎。

面對貧窮人口與日俱增,當局竟然若無其事,他們輕描淡寫地說,去年貧窮問題嚴重,主要是受金融海嘯影響,拖低就業及入息數據,但隨着經濟復甦,此一情形勢將有所改善。

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即使在金融海嘯爆發前的二○○七年,官員們高唱「二十年來最好」之際,全港領取綜援人數亦比九七年翻升近一倍。回歸十三年,本港人均年收入增加近五萬元,但中下階層市民的收入不升反跌。事實告訴我們,今時今日的貧窮問題,主要是因為港府扶貧不力,以及經濟結構過於單調而起,金融海嘯只是短暫影響,當局將問題完全歸咎金融海嘯,根本就是混淆視聽,推卸責任!

更加可怕的是,即使經濟改善,窮人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眾所周知,當前的所謂「復甦」,主要見於樓市及股市,由於實體經濟表現遠遠落後投資市場,基層打工仔的薪酬迄今未有顯著改善,反要面對新一輪通脹的打擊,衣食住行樣樣加價,成為他們不能承受之重,再加上港府至今沒有推出全面而長遠的扶貧政策,基層市民面對茫茫前路,始終不見一絲曙光。哀莫大於心死,悲莫大於貧困,香港窮人的最大悲哀,莫過於看不到脫貧希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基層職位流失、貧富懸殊加劇是發達地區共同面對的難題。所不同的是,其他地區的政府莫不扭盡六壬,竭力拉近貧富差距,例如英國政府於一九九九年制訂全國性的策略,大力支援單親家庭就業;愛爾蘭政府於九七至○七年間推行「國家反貧窮策略」,成功將窮人比例由百分之十降至百分之五;美國政府一直奉行「負入息稅」,低收入者不但毋須納稅,還可得到現金津貼,正因如此,美國的貧富懸殊指數遠遠低於香港。

雖說香港的實際情況與外國不同,扶貧助困不能照辦煮碗,但令人遺憾的是,回歸十三年來,香港市民從來不見政府嚴肅對待貧窮問題,曾蔭權甚至放出「收入低於綜援才算貧窮」的涼薄言論。面對冠絕全球發達地區的貧富懸殊指數,官員們仍可睜大眼睛說瞎話,認為貧窮問題並不嚴重,拒絕推出紓困措施。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在香港,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政府的麻木不仁!

古語有云,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今日香港,雖然天地無私,但政府卻有私,人們見到的是,社會財富沒有公平分配,不公義的現象無處不在。當局即將公布新一輪薪酬趨勢調查,公務員料可獲得加薪,公僕先天下之樂而樂,可是數十萬在職貧窮人士仍在黑暗中掙扎求存,彷彿成為被遺棄的一群。我們不禁要問,港府懂得為自己人錦上添花,難道就不用對窮人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