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安居樂業成空香港是吾家?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可否告訴市民,十六個月之後,香港的物業市場處於怎樣的狀況?走俏?平穩?抑或大幅滑落。物業市場建基於供求定律,加上受經濟環境左右,確實充滿不可測性,但這是否官員施政不作為的借口,坐視問題惡化?

繼前天出心戰連環招之後,特區政府再搶佔文宣主動權,壓抑社會復建居屋的共同訴求。煲呔曾明天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面對這場愈燒愈旺的居屋樓火,政府再不針對這個議題做些事,煲呔曾不易在立會脫困。鄭汝樺昨日發表「『居有其所』是目標,居屋是唯一目標?」文章,闡述政府對復建居屋的立場,正是率先上陣當人肉盾牌,為煲呔曾擋子彈,此乃問責官員應有之「義」啊。

鄭文劈頭便以過去十六個月內,居屋由滯銷去到可能全部售罄,說明市民對住宅需求的規律變化,喚起市民恐懼「八萬五」的集體回憶,重申政府介入私人物業市場的危險性。就算今日宣布復建居屋,也要五年後才見到效果,屆時,香港的物業市道,已不知是何光景。

可以說,鄭文通篇論點並無新意,只是重申政府一貫拒絕復建居屋的立場,再次為早前「鼓勵置業並不是我們的政策目標」的房屋政策辯護。可是,鄭文認定現時復建居屋的訴求,等同要求政府為全民解決居住問題,卻犯了以偏概全的謬誤。或許,如果政府不把復建居屋與為全民解決置業問題混為一談,將難以找到袖手旁觀的理由。

政府沒有認清問題的本質嗎?事實上,早在上月二十一日立法會辯論財政預算案,鄭汝樺論述政府房屋政策的發言,已經找到答案。所謂「兩個市場、三個層次」的問題—居屋和私樓市場、居屋業主轉入私人市場、公屋住戶購入該居屋單位,交還的公屋單位再編配予更有需要的人士。以這條住屋方程式套入政府的房屋政策,外界要求復建居屋,只是協助社會上不符合入住公屋資格,又無力購買私樓的族群,理應與房屋政策並行不悖,鄭文卻把全民置業與復建居屋混為一談,只是為政府拒絕復建居屋混淆焦點,逃避責任。

鄭汝樺作為房屋政策的主責官員,考量問題純粹從物業市道、政府應否干預的層面入手,她是否有深究市民買私樓難,要求政府復建居屋的其他因素呢?

九七回歸以來,香港已經歷三波經濟動盪,在產業結構轉型之下,社會貧富懸殊差距擴大,高收入階層當然可以追逐供應量減少導致價格狂升的私樓單位,但中產貧窮化,收入減少,還有大批無法向上流動的八十後,他們只能轉向居屋圓置業夢。鄭汝樺只消參考過去十年市民實質工資統計,還有貧窮人口增加數目,必有另一番體會。鄭文引述九成市民想「人人有份工、家家有層樓」的民意調查,可知道,讓全民安居、樂業,正是普世每一個負責任政府的基本施政目標。安居不易、就業困難,這樣的社會何來和諧可言。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