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結構失業難解決 最低工資爭不休

雖然金融海嘯逐漸消退,但本港打工仔的處境迄今未有顯著改善,相反,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問題甚至愈來愈嚴重。基層打工仔依然一職難求,不少人即使找到一份工作,所得收入也無法養家活兒,對於這些基層市民來說,官員們口中的所謂「復甦」,顯然是可望不可即。

統計處公布的最新就業數據顯示,今年首季經季節性調整失業率雖比○九年十二月至一○年二月輕微下跌零點二個百分點,但仍然高踞百分之四點四,而就業不足率則升至百分之二點二。值得注意的是,失業率下降主要見於保險、資訊、通訊等服務性行業,而建造業及青少年失業率不跌反升。

建造業工人及青少年就業困難,反映本港經濟過於單調,以致出現人力錯配。近年來,由於港府過分依賴金融行業,產業結構日益單薄,不少曾經輝煌一時的工商行業相繼衰落。過去十年,就業市場逐漸以服務業為主,高學歷、高技術工種的職位增加約四成,而低學歷、低技術的職位卻流失近四萬個,乃至出現「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錯配現象。這種結構性失業,已非單單經濟環境好轉就可以解決。

正因如此,雖然本港經濟總量在回歸十三年來錄得增長,但不少行業的收入不升反跌,目前仍有近三萬打工仔的時薪不足二十元。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社會上就最低工資立法的訴求才會日益高漲。有勞工團體昨日向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提出建議,認為當局應顧及僱員及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將最低工資訂於時薪不低於三十三元的水平。與此同時,飲食業聯合總會則建議,最低時薪不應超過二十四元,否則,將會導致業界經營困難甚至出現倒閉潮。勞資雙方差距甚遠,爭議不息,令最低工資爭議成為一個難解死結。

勞資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雙方要在最低工資立法達成共識,本來就不容易,何況港府弱勢,要解決勞資雙方的分歧,更是談何容易。在經濟繁榮時期,就業市場需求殷切,勞資得以共享成果,雙方在工資水平上即使有分歧,也不難解決,譬如在經濟暢旺的八十年代,便絕少出現要求最低工資立法的聲音。而今日最低工資水平的爭議,恰恰反映本港實體經濟疲不能興,低技術工人供過於求,工資長期受壓,完全沒有議價能力。

不難想像,如果就業市場錯配的問題不能解決,即使當局立法規定最低工資,亦無法改善基層打工仔的生活和處境。假如最低工資水平訂得太低,則有立法等於無立法;假如最低工資水平訂得太高,則可能令香港每況愈下的競爭力進一步受損,甚至出現資方所說的倒閉潮,導致大量職位流失,造成勞資雙輸的不堪局面。

知病之所自起,乃能治之。長遠而言,要解決就業市場的種種難題,必須從根本做起,落實產業轉型,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才能提供多元化的職位,基層打工仔及青少年才有更多就業機會和更佳的待遇,否則,無論訂立多少法例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