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Sun特搜:社署刻薄長者拒資助流動平安鐘

【SUN特搜小組記者蕭洛汶、吳君豪報道】本港人口老化愈趨嚴重,惟政府的老人政策卻愈來愈保守,而且缺乏體貼,又不能與時並進!市面最近流行一種配合無線電話技術而進出的「救命警訊」,是將以往提供予長者的緊急救援服務擴展至手機,使長者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攜帶手機,遇急病或緊急事故即時可獲救援,惟官僚而僵化的社會福利署,卻以「選擇戶外活動的長者,應具備自理能力」而拒絕提供資助,令這種有效且有利於長者的服務無法全面擴展。社區人士狠批社署漠視長者需要,慨嘆政府涼薄、冷漠,令人失望!

人口老化迫在眉睫,惟坐擁約二萬億元外匯儲備的港府,每年僅撥出不足四十億元提供予老人服務。而據社署資料顯示,本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數目逐年遞增,由○七年的約八十八萬人,到○九年增至九十萬人,佔整體人口約一成半。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更顯示,本港更成為世界第二長命地區,預計到二○三○年,有四分一人口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

可追蹤長者位置

現時手機大行其道,部分機構利用手機提供「流動平安鐘」服務。例如「關愛鈴」服務在去年十二月推出,除具呼救功能外,更有流動搜索功能,追蹤長者位置,用家至今有四百人。不少電訊公司近月起也相繼推出類似的緊急服務,其功能較九十年代面世的「平安鐘」更廣泛。

研發「關愛鈴」的浸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長者服務協調主任蕭穎說:「有位患咗老人癡呆症嘅長者,由大埔迷路,走咗去藍田、觀塘及九龍城,佢唔知自己喺邊度,後來靠『關愛鈴』搵番佢。」另一位用家是患有慢性肺阻塞病多年的胡先生,他在短短數月,已透過「關愛鈴」召喚救護車三次。胡太表示:「呢項服務令到我同老公出街時都會安心啲,唔使怕發生意外無人幫。」

而營運「一線通」家居平安鐘十四年的長者安居服務協會,最近也推出「平安手機」服務,在手機背面加裝「緊急掣」,一按即接駁求救中心,無需撥電話求援。長者安居服務協會副總幹事吳家雯表示,此項服務等同為長者「買保險」。

部分月費數十元

近月,也有另一間電訊公司推出「老友記」計劃,強調一按手機緊急聯絡掣,即能自動致電及發短訊通知五位親友。3香港市務總經理馬寶珠表示,長者發生意外後未必想即時送院,而是希望獲得子女關心照顧,由他們代為安排入院手續。

其實,此類流動平安鐘的服務月費不多,部分低至數十元,至於約一百八十元的月費,更是毋須繳付機價。不過,一直有津貼長者支付平安鐘部分費用的社署則拒絕支援新服務,被外界狠批未為長者的實際需要設想,不肯與時並進。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狠批社署不切實際,「完全接受唔到社署解釋!唔通長者出得街就等如有人照顧,就一定唔窮咩?社署咁諗嘢好荒謬!」他建議,社署可因應家居式平安鐘的資助方法,向領取綜援及經濟困難人士提供津貼。

有助減醫療開支

而老人權益促進會副主席陳鑑銘則表示,「既然有流動平安鐘可以減少長者意外,佢哋健康咗,自然會減低政府嘅醫療開支,點解社署咁都唔資助長者?」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陳章明則認為,不少長者的衣食住行都是「靠自己」,政府要照顧長者,理應投放更多資源。

不過,社署仍然死撐,發言人表示單身或缺乏家人照顧的長者可向社署申請家居平安鐘津貼,現時有約三萬二千人獲家居平安鐘津貼,領取綜援的長者最高可獲發一次過二千五百元的安裝費,或每月一百元的平安鐘服務費。至於非綜援受助人若領取傷殘津貼或有醫生紙證明其需要,亦可申請平安鐘的資助。但長者選擇戶外活動,應具備自理能力,故無意資助任何戶外平安鐘。

局限長者活動

黎先生(中學生)

「社署唔肯資助長者選用流動平安鐘服務,我覺得咁做法有問題,因為長者都要活動㗎,無理由淨係局限佢哋喺屋企!」

談小姐(大學生)

「老人家出街交際,行多啲都健康啲,發生意外時,要佢哋自己喺街頭報警,非常不便。」

彭先生(大學生)

「社署話出街就等如有自理能力嘅講法好唔合理,事實上,好多拎住拐杖嘅長者隨街行,社署講法係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