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監管成藥不力 港府自拆招牌

保濟丸部分產品含致癌藥事件餘波未了,政府化驗所在衞生署從藥廠搜得的一百五十多個樣本中,驗出十一個樣本含有禁用西藥「酚酞」和「西布曲明」。當局批評藥廠未有盡力確保其產品的安全及質素,提醒藥廠有基本責任確保產品的安全及質素,並須符合所有法例要求。

今次事件再次凸顯當局對中成藥產品監管形同虛設,藥廠沒有確保產品安全,甚至隱瞞事件,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當局監管不力、把關不嚴更是難辭其咎。藥物安全關乎市民生命安全,衞生署卻是後知後覺,反應遲鈍,等到新加坡當局驗出保濟丸有問題才急急化驗並宣布回收,已經慢了幾拍,期間不知又有多少市民誤服問題藥物。出事前闊佬懶理,出事後才忙於補鑊,可說是當局對藥物監管的最佳寫照。

然而,衞生署署長林秉恩不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繼續死撐,否認事件與當局巡查不足有關,對於外界要求中藥廠引入類似西藥的「良好藥品生產規範」(GMP)制度,他推說中成藥數目眾多,本港有五百間中藥廠,要全面落實GMP制度需要時間,也就是說,當局對於加強監管中成藥依然是慢條斯理,既沒有時間表,亦沒有路線圖。

保濟丸事件還沒解決,創新科技署署長王榮珍卻聲稱,學術界和醫藥業界參與發展中藥真偽、品質認證計劃,可為檢測及認證帶來新商機。她聲稱,本港一直是中藥的市場和貿易中心,○八年進、出口總額分別達二十三億和二十二億港元。

沒錯,在內地假貨劣貨氾濫成災、「中國製造」叫人望而生畏的情況下,本港檢測及認證業的確大有可為,問題是當局對藥物監管一直是講多過做,西藥實行GMP制度後,過期藥、發霉藥等事故尚且不絕如縷,中成藥幾乎無王管,質量更是毫無保證。港府對藥品放任自流,不啻自毀長城、自拆招牌,所謂發展檢測及認證產業,豈不是緣木求魚。

事實上,為市民把好藥物安全關,乃衞生署分內事,中成藥和藥廠數目眾多,絕不能成為拒絕加強監管、堵塞漏洞的藉口。眾所周知,雖然中成藥註冊制度早於○三年實施,但當局一直容許未完成註冊程序的中成藥公開發售,今次出事的「保濟丸輕便裝」,正是其中一款未完成註冊申請的中成藥。中成藥註冊制度似有若無,又怎麼可能不出事呢?

信譽摧毀容易重建難,今次保濟丸出事,已嚴重損害「香港製造」的信譽,對香港產品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估計。近年來,人們對「中國製造」的信心蕩然無存,香港產品因而受到不少內地客垂青,連月餅也成為搶手貨,可見「香港製造」儼然已是品質的保證。可惜,隨着本港藥物事故頻仍,連百年字號的老牌藥廠也出事,難免令人對香港產品的信心動搖。更有甚者,今次出事的明明是本港製造的藥物,首先揭發問題的卻是新加坡,這對揚言要發展檢測及認證產業的港府來說,無疑是極大諷刺。「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如果連「香港製造」的招牌也保不住,發展甚麼產業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