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知健:癦痣變色出血皮膚癌先兆

【本報訊】本港最常見皮膚癌為基部細胞癌,即生於表皮最下層細胞,一般需五至十年形成,其次是表皮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最快一至兩年形成,有整形外科醫生建議注意痣癦色澤變化及有否潰瘍出血,防範是皮膚癌先兆。醫管局轄下七間醫院設有整形外科,聯合其他專科為病人同時進行腫瘤切除及傷口修復整形手術,保持患處美觀及原有功能。

二○○七年統計顯示,本港有八百一十五宗皮膚癌新症,即每十萬人便有七點七名患者,其中九成屬基部細胞癌及鱗狀上皮癌,另不足一成是真皮黑色素瘤。

半歲以下勿曬太陽

廣華醫院整形外科及頭頸外科顧問醫生張永融表示,基部細胞癌通常見於男性的臉、頸等長期受陽光暴曬的位置,其次是手指、手腳和背部,若未有妥善處理,便可發展至皮膚深層,可能要截肢。若腫瘤愈近眼球、耳鼻等器官愈高危,若於眼瞼位置,便需移植手腕較薄皮膚修復,以免影響功能。

患皮膚癌的風險因素包括紫外光、長期暴曬、先天痣、舊傷口及疤痕不穩定等,張永融建議每年定位影相,留意痣或癦的色澤、有否潰瘍出血或痕癢等變化,並塗抹防曬霜及避免暴曬,尤其不足六個月大的嬰兒須避免被陽光直曬。

六十歲的劉女士在十八年前曾脫除左頰的癦,但癦持續變大,八年前更大如手指尾指頭,其女兒指癦形狀不規則,化驗後才知是黑色素瘤,醫生為修復她手術後的傷口,便從她的左邊鎖骨取皮,依據面紋補皮以隱藏疤痕。八十歲的鄭伯十多年來為左肩的脂肪肉瘤動過十多次手術,至去年肉瘤大如鵝蛋兼含膿才徹底割除,手術後要從左腿取皮及於背部及胸前取肌肉修復傷口,現時左手剩餘三成活動能力,仍需進行物理治療。

除廣華醫院設整形外科外,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屯門醫院、瑪麗醫院、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以及東華醫院亦設有相關服務。